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人大 > 重庆 > 新闻报道

重庆:人大代表关注山区留守儿童 实施营养干预工程

来源: 重庆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10年08月18日 14:36

  让山区孩子每天能喝上一杯豆浆

  ——巫溪县天元乡人大代表助推学生“营养干预工程”纪实

  在大宁河源头巫溪县的山沟里,一座袖珍而干净的学校——天元小学坐落其间。由于山大坡陡,全乡的土地基本上都退耕还林,绝大多数的劳动力都外出务工,老人和留守儿童成为当地的主要人群。乡里的学校实行寄宿制,全校240名学生中有208名是寄读。学生的生活水平、健康状况引起了去年到该乡任职的党委书记、县人大代表向洪高的高度关注。

  挥之不去的心结

  “一到天元乡任职,我就发现这里的小学生没有热水用,没有开水喝。学生多数住校,一天三顿都是咸菜下白饭,太让人揪心了,这样的生活条件怎么能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呢?”

  “咸菜和白饭”成了向代表挥之不去的心结。

  不久,向代表就组织部分县乡人大代表和乡上相关工作人员,对天元小学学生的生活情况、健康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调研中发现:这些孩子平均体重要比城里的同龄孩子轻3公斤左右,平均身高也要矮2到3厘米。学校运动会,400米的项目很多孩子都难跑下来,很明显就是因为营养不足,体力跟不上。代表们看着这些明显营养不良的孩子,心里似乎有千斤重。给孩子们提高生活质量,保证孩子们成长中所必需的营养,这成了所有代表共同的愿望。

  代表们一致认为: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高峰期,蛋白质的摄入量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健康状况,补充蛋白质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关键。结合山区的经济状况,代表们为山区孩子量身定制了“三个一”的营养工程,即保证每位寄宿制学生“每天喝一杯豆浆、吃一个鸡蛋,每个星期吃一餐肉”。

  一套科学的贫困山区孩子的营养干预方案出炉了,但一个鸡蛋,一周一餐肉,再加豆浆,仅成本一学期就需要3万多元,燃料需要3000多元,还有锅炉、碗等设备也需要1万多元,而这些钱靠天元乡和天元小学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向代表看着孩子们瘦小的身材、师生们渴求的眼光,斩钉截铁地说:“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想办法解决。”参加调研的全体代表望着书记坚毅的表情,心中的担忧终于释然了,也都积极出主意、想办法。

  办法总比困难多

  每学期3万多元的开支对于贫困区县的最边远乡镇和县上的三类小学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向洪高绞尽脑汁,听取其他代表的建议,与学校校长最后敲定了一套方案:学生自筹一点、企事业单位赞助一点、代表及爱心人士捐助一点。

  于是,所有代表分头行动,四处“化缘”,找教育主管部门,找民政,找帮扶单位,找辖区企业。“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代表们的积极努力下,在众多单位和个人的帮助下,1万多元的资金很快筹集到位,为学校添置了锅炉、豆浆机等设备,为学生们购买了崭新的饭盒。

  一次性设备和燃料问题完全解决,但譬如肉、鸡蛋、黄豆这些需持续投入的东西就实在没办法解决了。商量之后,天元小学校长张大林召集家长开“诸葛亮”会,最后商定吃肉的学生每人每周交2元钱,然后自己每周带5个鸡蛋,2两黄豆,学校免费进行加工。家里如果没有鸡蛋和黄豆的学生也可按照市场的批发价折算成现金交学校代买。

  即便这样,还是有部分家庭难以承担学生的营养费用。于是,向洪高代表又发动全体县、乡人大代表和各级干部进行爱心资助,并带头资助了5名学生,每年为5名学生捐资两千多元。代表王道清、何大兵、李纯安、周汝学等都分别资助了几名贫困学生。全体干部也都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营养干预工程中来。至此,在天元乡县、乡人大代表和全体干部的共同努力下,208名山里孩子全都享受到了贫困山区学生营养干预工程的阳光雨露。孩子们每天喝着浓香的豆浆,吃着滚烫的鸡蛋,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编 辑: 刘宇
责 编: 刘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