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人大 > 重庆 > 新闻报道

沙坪坝区“调研献策”行动高度关注失地农民工生存状况

来源: 重庆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10年06月24日 16:23

  今年代表行动开展以来,沙坪坝区人大情系民生,高度关注失地农民工的生存状况,组成部分人大代表,分成三个调研组深入街镇、村、社区以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从农民工失地原因、生存环境、现实工作和收入情况、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细致调研,先后发放《失地农民工调查问卷》和《失地农民工生产生活情况统计表》1100余份,召开交流座谈会6次,基本掌握了失地农民工的生产生活状况,其生存现状令人堪忧。

  调研组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工失地可分为两类。一方面是主动失地类型。改革开放后,一些正当壮年的家庭举家外出打工,私自放弃农村土地,不交纳提留款和农业税,村社干部只有自掏腰包或请人代缴,土地被逐渐纳入他人名下。其中一部分有能力和技术的在经年累月的磨砺下逐渐变为城市居民,而另一部分靠劳力度日的,随着年龄的增大,劳动力减弱,逐渐成为边缘群体,变成了城市弱势群体。另一方面是被动失地类型。首先是政策性无地,添丁去口不动地,集体无法来满足。村土地长期不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30年不变,导致五口之家占两辈普遍没有土地。二是城市化进程中征用土地导致失地。失地过程总是伴随着不安定因素的不断出现。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土地的补偿按照谁耕种谁得益的原则进行,早年放弃土地的农民也伸手讨要这份薄利,导致双方发生纠纷上访、信访接连不断。再加上如今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强,一些农民工开始返乡索要土地,与替他们垫钱交款的村组干部和长年耕种土地的其他村民发生冲突的情况比比皆是,营造出诸多不稳定的因素。

  无论是主动失地还是被动失地,农民工的生产生活状况都不太理想,主要表现在:一是居住条件比较艰苦,居住环境普遍较差,多是租房或用微薄积蓄或用补偿款购房,几代同堂;二是就业创业能力弱,经济收入低,大多从事粗重苦累的体力活,随意性大,缺乏维权能力,随时有被“开销”的可能;三是工作环境不理想,生活质量不高,大多就业者身处灰多噪声大、脏险有毒有害的工作条件中,业余生活单调,是致病致残的根源;四是社会保障普及率不够,对未来的安全感不强,大多农民工对社保政策并不完全知晓、理解以及如何执行,因此参保面和普及率不高,缺乏归属感;五是隐性问题逐步凸显,亟需社会各方关注重视,一部分逐渐丧失劳动力的农民工渐渐缺乏生活来源,势必给政府增加更多负担,而另一部分年轻农民工在无地可靠情况下,则更加注重平等享有城市人的权益,要求重新分配资源,形成潜在的矛盾。

  针对上述情况,参加调研的代表提出建议:一是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失地农民工问题,进一步摸清失地农民工底数,建档立案,强化管理,分类别研究和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二是加强对年轻失地农民工技能培训,对其创业和就业进行引导扶持;三是积极利用重庆进入“二环时代”的城市发展政策,加大调整土地结构和流转力度,采取货币补偿、实物补偿、入股收益等形式,解决后顾之忧;四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先以解决失地农民工的“吃住”为主的情况下征地动拆,防止失地又失房。在资金补偿中可强制农民工参加社保和医保,建立“资金代管制”,逐月发放,防止失地农民工无计划突击花钱,逐渐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

编 辑: 杨胜万
责 编: 杨胜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