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县人大机关“三项活动”架起干群“连心桥”
自全县“三项活动”开展以来,县人大机关党员干部进村、进组、进农户,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针对性地了解社情民意,真正达到了“听民声、察民情、了民愿、解民忧”的目的,架起了干群“连心桥”。
一、理思路、献良策,助统筹,推进基层发展。一是进村理思路。“三进三同”活动开展以来,县人大机关根据联系村的实际情况,围绕打造“万亩绿色莲藕产业基地”的规划,协调县农业、水务、供销、工商、贸易等部门负责人到新房村现场调研,积极协调解决“万亩绿色莲藕产业基地”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目前莲藕基地建设规划、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莲藕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人畜饮水工程,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等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该片区莲藕面积达到近万亩,供不应求,今年农民人均收入将超过7000元。 二是为加快发展“献良策”。针对农村土地流转、公路交通建设、林权制度改革、特色产业发展和基层党建等方面各种问题,县人大机关党员干部撰写村情民意调研报告10篇,提出建议意见30余条,为县委、县政府决策“三农”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三是以支部联线助统筹。针对联建村办公室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帮助完善村级服务中心软、硬件设施,添制办公桌椅5套,会议桌椅30套,筹集资金3.5万元,协调水泥40吨帮助新建1000平方米的篮球场和健身中心,进一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帮助56名返乡农民工实现了再就业,进一步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二、听民声,解民困,分民忧,加深鱼水之情。一是面对面听民声。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农户院坝,田间地头“面对面”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收集民生问题,今年4月,当得知土桥镇六赢村业主张达华上千亩莲藕种植让他忙不过来的情况后,机关立即组织了80余名市、县人大代表和全体党员干部帮助种藕大户张道华栽种莲藕5亩,帮助业主解决了燃眉之急。与此同时,通过召开“民情恳谈会”,对村民提出的“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村干部退休保障问题”、“村民法律素质提高”等相关问题,逐一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二是手牵手解民困。县人大机关干部与农村建卡贫困户、党员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因地制宜制定帮扶计划,开展送思想、送资金、送项目、送信息、送岗位、送文化等“六送”活动,切实为帮扶对象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目前,县人大机关干部共结“穷亲”37户,到“穷亲”家中走访慰问78人次,向困难群众捐赠现金8500元,赠送化肥5300公斤,帮助落实致富项目5个,协调资金帮助7户困难群众实施了危旧房改造,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38件(次)。 三是“直通车”分民忧。为把帮扶工作长期坚持下去,切实为人民群众解决好看病就医、子女入学等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活动中,党员干部还与群众留下书信地址、电话号码和网络QQ等方式,与群众建起长期联系,为困难群众开通了服务的“直通车”。截止目前,机关干部到“三进三同”联系点走访农户83户,撰写民情日记103份,调研报告6份,参与劳动95天,办好事实事7件,提供致富信息37条。接待群众来信118件,转办、督办118件;接待群众来访77次,125人;督促相关部门办理并回复信访当事人45件。
三、送文化、传技术,解政策,帮助农村致富。机关党员干部在“三进三同”中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传播实用科技技术,解读国家农村经济政策,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致富提供帮助。 一是送“红色文化”进村。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讲故事、唱红歌、读经典、传箴言”活动,协助所在的乡镇和村社,开展“红色文化进农家”活动85次,参与群众达3200多人次,丰富了农村群众生活,营造了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二是传“实用技术”致富。针对巴川街道盘龙村群众急需农业及林业实用技术培训的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聘请了3名高级工程师为村民免费开展技术培训,向村民详细介绍了当前果树施肥技术、经济树木等发展前景和我县园林园艺发展现状。同时,还从大型树木的移栽及扦插、繁殖等方面向村民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和技术,并实地开展修枝缩冠、断根、扦插、移植等技术指导。县人大机关37名机关干部随同参加了实用技术培训和果园施肥劳动,帮助果农致富增收。 三是辟“政策专栏”解读。本着“面向群众、坚持实用、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活动原则,先后开展各类法律、政策宣讲和培训8场次,参与党员、群众753人。(谢显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