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开展无地农民工生产生活状况调研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无地农民工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规模已越来越大,其问题越来越多,已逐步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如何积极稳妥地解决这个群体问题,不仅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日,重庆市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会同区人力社保局、农水局、公安分局等部门在全区开展了无地农民工生产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调研组深入社区、村社和用工单位了解情况,通过填写《无地农民工调查问卷》和《无地农民工生产生活情况统计表》,与部分失地农民工交流,召开座谈会,以及入户对部分失地农民工进行调查等方式,对沙区16岁以上的无地农民工生产生活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
调研组在调查中发现,无地农民工群体可以化分为三类:第一类能在城市定居并成为市民,工资按月计算基本上都能达到最低工资标准以上,部分技术含量高的岗位还可拿到数千元,维持基本生活不成问题,有着医疗、养老等保险,只有极少数人能成为第一类;第二类人在城市工作多年,随着青春消逝,其就业选择范围越来越窄,甚至面临失业,但由于长期在城市生活工作,不愿回农村,仍选择留在城市,成为城市中的赤贫者;第三类将返回农村,耕种父母或亲属的土地,或者租种他人土地,以此为生。后两类人是无地农民工的主要构成群体,其生活保障和养老问题等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普遍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居住条件比较艰苦,居住环境普遍较差;二是就业创业能力弱,经济收入较低;三是工作环境不理想,生活质量不高;四是社会保障不够完善,对未来的安全感不强;五是隐性问题逐步凸显,亟需社会各方关注重视。
对此,调研组提出积极的政策建议。一是进一步摸清无地农民工底数,建档立案,强化管理;二是加强无地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三是利用“小调整”农村土地或补贴的办法,解决新增人口的无地问题;四是千方百计促进无地农民工就业,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