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人大 > 重庆 > 新闻报道

关于北碚区中小学体育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来源: 北碚区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10年05月07日 09:00

  为了解学校的体育工作情况,区人大教科文卫工委组织由相关领导、市区人大代表组成的调查组,于近日分别对我区江北中学、朝阳中学、晏阳初中学、柳荫中学、122中、朝阳小学、人民路小学、澄江小学、复兴镇大树小学、三圣镇石坝小学、天府镇文星场小学等11所中小学进行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听取了学校的体育工作情况汇报,查看了体育器材室,查阅了体育活动资料,观摩了体育活动课,走访了部分学生和教师。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近年来,我区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健康重庆”,打造“幸福北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出发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重庆市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关规定,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大力加强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学生身心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健康发展。其基本经验是:  

  一、领导高度重视,狠抓发展机遇  

  早在1993年,北碚区就提出“学校体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强化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又以“健康重庆”和“健康北碚”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拟定了全区学校体育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推进了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加强了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和教研教改等工作,自上而下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主抓、相关部门具体抓、全区各中小学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效明显,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严格执行规定,开齐开足课程  

  区教委和各中小学认真贯彻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市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关于建设“健康重庆”的决定》和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精神,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时,从上学期开始,体育课时由以前的每周 2-3节增加到4节,学校采取有力措施保证了学生每天 1小时的体育锻炼和每学期不少于7节的健康教育课,经调查,所到学校没有违规减少课时或缩短学生锻炼时间的现象。   

  三、加大资金投入,推进硬件建设  

  根据《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要求,重视并加快体育设施改造,采取多渠道筹集经费,使全区中小学体育场地和器材配备得到较大改善。2006年,同步规划实施学校危房改造工程和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建成了朝阳小学和人民路小学的塑胶运动场;2007年,全区筹集资金120余万元对全区各中小学的体、卫、艺设施设备进行了更新完善;2008年,争取市级资金52万余元专门对农村公办小学体育器材进行了添置;2009年,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建成中小学塑胶运动场6块;2010年,我区将再次投入2000多万元新建中小学塑胶运动场9块,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创造了条件。  

  四、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一是实施公招,保障教师数量。从2007年开始,我区每年都拿出一定指标向社会公开招聘体育教师,截止目前全区已招聘了60多人,全区各中小学校基本配齐了专兼职体育教师。二是加强培训,提高教师质量。大力实施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计划和业务培训,目前,我区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学历基本达标,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确保了体育课教学、大课间活动、体育课外活动、“2+2”项目活动的正常开展。三是结合课改,提升教师素质。通过举办教研教改专题讲座,开展研究课、优质课评比活动,举行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加强体育教学常规管理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精良、深受学生爱戴的体育教师队伍已基本形成,正在成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五、落实健身纲要,引导学生锻炼  

  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纲要》,广泛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区教委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每年向学校拨出体育专项经费,支持学校组织体育活动。一是持之以恒的举行每年2次大型体育活动,如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广播操和健身操比赛、登山比赛等。二是坚持每天的大课间活动,各学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组织了有弘扬当地特色文化的板凳龙,规模宏大的武术操,富有乡村特色的韵律操,学生喜爱的“三跳”活动,冬天的学生长跑活动,还有各种球类活动,总之,大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富有特色,深受学生喜爱。三是全区开展了多项体育比赛活动,如田径、足球、游泳、篮球等比赛,去年还举办了北碚区首届中小学“纸飞机”比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在2008年认真试点的基础上,2009年全区所有中小学开始全面实施“体育,艺术,科技2+ 2” 项目工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激发广大学生参与课内外活动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五是积极组队参加了国家、市级的多项比赛,在历届重庆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区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有多人次打破市记录。2009年,我区成功承办并参加了重庆市第一届“健康校园杯”学生运动会,被授予开幕式优秀贡献奖。  

  六、巩固传统项目,培养体育人才  

  我区认真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针,重视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一是作为重点中学的江北中学和朝阳中学每年都拿出一定的招生指标招收体育“尖子”和“苗子”,让有体育专长的小学和初中毕业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并通过严格科学的体育训练,成为高一级运动队的后备人才。二是加强传统项目学校建设,目前全区有足球、篮球、田径、游泳、体操等传统项目学校8所。三是结合特色学校建设,我区从今年开始实施“一校一品”工程,学校在认真分析本校人文历史、场地设施、师资、生源等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学校体育优势项目,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创建学校体育品牌,推动我区中小学体育运动迈上新水平。  

  七、严格实施标准,增强学生体质  

  一是严格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高体育课的质量,不断增强学生体质。学校十分重视体育课堂教学,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而且在每一节体育课中组织教学的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不仅学得认真,增强了技能,而且玩得开心,较好的杜绝了意外事故的发生,有效地提高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二是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每年都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到学校对学生的体质情况进行检查,并对体检数据进行认真分析,形成了全区和学校的体质检测分析报告,同时根据检测情况提出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引导教师和家长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共同努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008-2009学年度,我区中小学学生平均身高与上一学年相比提高了0.31cm,肺活量上升了85.51ML,体重上升了0.56KG,营养不良率下降了0.7%,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视力不良率、龋齿率、肥胖率与市平均水平相比分别低了8.85、10.6、8.23和3.14百分点。三是我区坚持对初中毕业生升学实行体育考试,并把体育考试成绩列入文化总分,以此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和家长重视学生体育锻炼,增强体育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全区学生的体育中考成绩也逐年在提高。  

  八、定期督导评价,促进工作落实  

  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制度,区教育督导室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性督导考核中,加大教育综合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学校体育工作指标的权重,将督导结果作为考核各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同时,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定期公布督导评估结果,将中小学执行“三课、两活动、两操”制度的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家长和媒体的监督。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对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工作政策、法规和制度不落实,造成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滑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负责人的责任。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校体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完善。一是体育、卫生师资在数量上还存在不足。原因是由于体育课时增加,专职体育教师的配置不能一步到位,兼职体育教师增多,一些学校在职体育教师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另外,虽然区教委每年都拿出指标招聘校医,但由于报考人数少、收入报酬较低等原因,使校医迟迟不能配置到位。 二是已建成塑胶运动场的学校数量少。虽然我区每年都按时完成全市学校塑胶运动场的建设任务,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已建成塑胶运动场的学校仅占16.47%,全区还有71所学校没有塑胶运动场。 三是学生的身心素质令人担忧。从学生的体质健康检测看出,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比例较高,学生体质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四是学校的体育活动专项经费少。由于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用于正常运转的经费十分有限,因此,学校在体育设施设备的更新完善和开展体育活动的经费投入上更是捉襟见肘。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为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来抓 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我们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紧迫的任务,也是推进“健康重庆”建设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和学校应当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充分认识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学校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精神实质,从而切实承担起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重任。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建立完善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工作机制,督促学校真正将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

  二、加大力度,进一步促进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 首先要加大招聘力度,有计划地配齐配强体育、卫生师资队伍,解决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时要加大体、卫师资的培养培训力度,要通过校本教研、集中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业化程度高、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够满足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外文体活动需要、适应时代要求的体育、卫生教师队伍。三是制定和完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要求》,进一步规范和约束体育教师的备课和上课等教学行为,杜绝上“耍耍课”,切实提高体育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益,从而促进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  

  三、统筹资源,大力改善中小学体育活动环境 一是要加大对区县的支持力度,增大经费投入,加快推进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保证各校建成规范的200米以上塑胶运动场,有条件的学校可建各种球类场地、室内体育场馆等;二是要按照《中小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千方百计保证中小学每年都有一定经费添置和完善体育器材,同时,要发动广大体育教师,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废旧利用,自制简易体育活动器材,为满足学生参与体育与艺术活动创造条件。三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校体育场馆和设施,积极推行学校体育场馆假日向学生开放政策,满足中小学生双休日、寒暑假体育活动的需要,缓解青少年体育锻炼和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的矛盾,使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目标任务向校外延伸。  

  四、精心组织,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体育,提高学生身心素质  

  首先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切实保证每周4节体育课的落实,杜绝任意减少、挤占、挪用课时等现象发生。其次,要坚持学校每天的大课间活动制度,要按照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发展和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原则,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以体操、舞蹈、游戏为主要形式,通过全面、深入、持久的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的品质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第三,要形成严格的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凡是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要具体安排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并排入课表,保证学生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少于60分钟,任何学校或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和挪用。第四,开展课间操可以与实施“体育、艺术2+2项目”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和器材,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使大课间既有个性的彰显又有共性群体的和谐互动,做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让校园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

  五、采取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一部分学生视力下降、学生体质差、心里承受能力差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不仅仅是学校,各单位和部门以及全社会都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关和人才观,关心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在此条件下,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总量,严格规范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控制教辅资料的使用,真正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吸引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让学生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快乐的学习,愉快的生活,全面的发展,健康地成长。

编 辑: 杨胜万
责 编: 杨胜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