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大开展关于无地农民工生产生活状况的调研
"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
市人大调研建议:应先让其成为城市居民
"我不愿意回农村,就希望在城市里,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待遇。"19至22日,在为期四天的关于无地农民工生产生活状况的调研中,这句话,市人大调研组成员听得最多。调研显示,80后、90后农民工对农民身份很不认同,表现出强烈的"移民化"倾向,渴望融入城市,获得尊重和公平对待。
"新生代农民工""移民化"倾向明显
无地农民工,多数为80后、90后农村青年,他们身上贴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标签,但他们自身却并不认同"农民"身份。
"我不愿意回农村,在城市里生活多好。"綦江文龙街道堰岗村24岁的赵学敏,12岁到城里读书,17岁开始在县城打工,目前,在綦江县城一家发廊工作,每个月工资1000多,吃住全包。年纪相仿的丈夫在县城一建筑单位打工,也有2000左右的收入,小日子过得还算滋润,"我们的生活与城里人并没有区别,以后也不可能回家种地。"
赵学敏的经历很具有代表性。来自綦江、江津、巴南和璧山等区县的抽样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特征明显,不熟悉农事,没做过农活,"移民化"倾向明显,以城里人自居,习惯城市生活,不愿回到农村。
但作为城市的"新移民","新生代农民工"的农村户口是最大的障碍。来自綦江县的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输入地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在他们身上,产业工人的特点鲜明。但与城市产业工人相比,在同一个工作单位,同样的工作环境,农民工无法享受同等的养老、医疗、失业、住房、奖金等福利待遇。因此,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尊重、公平对待、平等权益及实现自我价值,对城市公共服务十分渴求。
代表建议让他们在城市安居下来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是事实上的城市居民。"有市人大代表认为,这个群体在城市生活工作多年,已与土地没有依赖关系,建议率先让其成为城市居民,在城市安居下来。
"应分类指导,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能力,逐步让其户口进入城市、县城或中心镇。"调研组认为,应以全市正在启动的户籍制度改革为契机,推动"新生代农民工"扎根城镇,并淡化户籍痕迹,城市公租房也要向农民工开放,让其居有定所。
"最重要是稳定就业,不能让'新生代农民工''飘零就业',否则一旦遇到社会经济环境突变,他们就会沦为城市赤贫。"调研组成员建议,除了住房问题,政府应在就业、教育、社保等农民工最关注的问题上,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消除其落户城镇的后顾之忧,并为全面铺开的户籍制度改革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