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人大专题询问全市农村安全饮水
截至目前,我市(宜昌)已解决134.1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还有48.33万人已纳入国家规划等待分批解决,仍有20.6万人投资渠道尚未落实。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民生问题,让农民有水喝、喝上“放心水”和用水更方便?
今年,(宜昌)市人大常委会深入枝江、长阳、夷陵、猇亭的8个村、109个农户,就农村饮水安全情况进行专题调查,并于11月27日下午,在(宜昌)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情况报告,并进行了专题询问。(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张建一,副主任王宏强、吴开保、谭春玉,秘书长雷元海等出席。专题询问由副主任邹正金主持。
会上,10名(宜昌)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把近20个问题“抛给”了市政府及相关部门。
问饮水安全:还农民一泉净水
调查发现: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养殖污染以及农村生活垃圾等,对农村饮用水水源的污染依然严重。枝江市安福寺镇廖家林村,全村2125人还有60%的人口从堰塘取水,彻底解决全市农村群众饮水安全任重道远。“在夷陵区调研时,有群众担心自家饮用水不安全,希望有人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卫生局作为主管部门,如何加强水质检测?”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任蔚率先提问。
“通过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水质检测合格率有所提高,目前乡镇集中供水水质检测合格率达到80%,但是分散式供水较低。”市卫生局副局长曹源回答说,目前国家饮用水检测标准共有106项,宜昌可以做到101项,县级只能达到36项,离国家新标准还有一定距离,接下来卫生部门将在检测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使设点更规范和科学,尽量满足群众的需求。
此外,陈红委员就如何治理农村畜禽养殖、农药化肥对水源污染向农业局提问,列席人员吴洋也忍不住就清江流域水质保护问题向环保局进行提问,有问有答,问中要害,答出承诺。
问管护措施:建设管理两手抓
调查发现: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多,实际用水量较少,农村水厂持续运营存在困难,再加上农村饮水管网较长,建设标准不高,有的因自然灾害、地质变化、管理不善等因素造成损坏,维修费用得不到保证,正常供水存在隐患。“我最关注的是管线建设后的管护问题,村民普遍用水节俭,水厂入不敷出,村里又没有钱补贴,管线坏了如何办?”来自当阳市两河镇的市人大代表胡军华向水利水电局提问。
(宜昌)市水利水电局副局长郑思俊回答说,目前大型水厂运行、维护经费都没有问题,分散式供水“谁用谁管”,管护主体也很明确。管护问题主要集中在1600多处较小的水厂,规模小、成本高,经费难以落实。他提出,今后规划设计能建大水厂就建大水厂,对小水厂要先落实经营和管护主体,有偿供水,适量收费,保本微利。同时,督促县级政府设立维修养护基金,呼吁建立农村安全饮水专管机构。
王怀炳代表就城市供水管网如何向城郊延伸,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进行提问,市住建委相关领导给予了详细解答。
问资金投入:多措并举筹资金
调查发现:(宜昌)全市有20.6万人没有进入国家农村饮水规划,上级无资金来源;已经进入国家规划的还有近40万人等待解决,部分已销号的地区出现新的饮水安全问题,要解决这些人的安全饮水,资金成为绕不过去的“坎儿”。“市政府如何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农村安全饮水目标任务,有没有排出时间表?”“市发改委如何向上争取投资计划,确保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市财政局如何保障和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余跃进、覃益盛、曹诗芬非常关注农村安全饮水资金投入问题。“已纳入国家计划的,要把资金尽快争取到位,尽快实施。同时,加大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争取力度,加大市县两级自筹力度,积极吸纳民营资本和社会资金,解决国家投入不足的问题。”市政府副秘书长吕林回答说。(宜昌)市发改委主任蒋正雄表示将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和投资计划;(宜昌)市财政局局长王金建提出,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开展生物慢滤技术推广,对特别贫困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进行帮扶。
问农民负担:以城带乡缩价差
调查发现:在夷陵区鸦鹊岭镇长湖村部分群众打井30米以上才有水,个别村民打井36米深。农民算了一笔账,每年用于抽水的电费、水泵折旧、零件更新等费用高达千元,分散供水比集中供水成本费用还要高。“农村饮水安全是各级政府管理的民生大事,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公益性,农民大多是低收入群体,在供水市场化运行中,如何平衡企业收益与农民负担?”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龙兵向市物价局提问。同时,赵儒铭委员就村民反映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电价过高问题向物价局提问。
(宜昌)市物价局局长宋秀钿回答,目前乡镇以上水厂执行政府定价,但联户建水厂和小型私营水厂多是自行定价。建议加大以城带乡供水力度,城镇周边实行同网同价。加大对农村安全饮水水源和饮水供电的保护,农村安全饮水供电电价实行居民生活用电电价,物价部门将加大协调力度,确保供水电价执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