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将逐步形成“1530”就医圈
----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医疗卫生工作
4月15日和18日两天,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主任会议成员就我市医疗卫生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市人大常委会领导余合泉、刘晓明、罗购三、任一平、刘新程、张建国、王国海、彭可平、佘双智、柳美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何寄华参加调研。
4月15日,调研组一行先后来到白箬铺镇中心卫生院、光明村卫生室、宁乡县人民医院、长沙市公共卫生中心、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沙市中心医院等地,实地察看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县级综合医院以及市级公共卫生事业、城市社会卫生服务机构、市级综合医院等的发展情况。4月18日,听取了长沙市卫生局等多家单位的医疗卫生工作汇报。
据悉,截至2010年底,全市辖区内各级各类注册登记的医疗卫生机构、医疗点已达5068个,共有病床4.26万张,医药卫生技术人员4.88万人。2010年,全市下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门、急诊总量达2402.2万人次、出院病人126.83万人次。近5年来,我市各级财政对卫生方面投入有较大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但卫生投入占GDP的比值还远远不足,约4.6%,不仅低于主要发达国家8%以上的比例,也低于很多中低收入的国家。而且这些医疗卫生投入80%集中在省、部级和市属大医院,我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仅占20%左右。
据了解,我市卫生改革建设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来看,卫生保障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城乡基层卫生工作仍相对薄弱,医疗卫生基本建设存在资金不足的困难。汇报会上,大家围绕这些问题建言献策,提出了积极的整改措施和方案。市卫生局表示,2013年,长沙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将全面达标,逐步形成“1530”就医圈,即城市居民步行15分钟、农村居民步行30分钟可到达最近的医疗机构。
余合泉指出,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认识艰巨性,看到紧迫性,注重实用性。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在实践检验中不断提升,不断创新,以更加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推动全市医疗卫生事业跨越发展,为长沙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