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人大 > 河南 > 新闻报道

要让教育的阳光普照每个孩子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跟踪监督解决“入学难”

来源: 郑州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11年11月08日 08:48

  近年来,河南省郑州市中小学、幼儿园“入学难”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公民平等享有教育权利的实现。郑州市人大常委会为了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入学准”问题的解决,下足功夫,跟踪监督,务求实效。回顾近年来郑州市人大常委会跟踪监督推动“入学难”问题的解决,郑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白红战不无感慨,他观点明确:“要让教育的阳光普照每个孩子!”他用20个字概括这一工作:查找症结、对症下药、跟踪监督、成效初显、任重道远。

  对症下药

  2004年,郑州市中小学“入学难”问题凸显。为督促政府解决中小学“入学难”问题,当年10月,郑州市人大常委会以检查义务教育法执行情况为切入点,深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市区中小学校调研。通过深入调研,常委会找出了中小学“入学难”问题的症结——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至现有学校数量严重不足。

  “入学准”问题的症结诊断出后,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两手抓”,即速效和长效一起抓。速效就是监督政府尽快采取措施缓解“入学堆”问题。调研引起了郑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决定投资5亿多元在市区新建22所中小学校,并将此列入2005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

  速效之策确实对“入学难”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只是权宜之计,关键是建立长效机制。2005年8月,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郑州市城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政府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编制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2007年8月,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郑州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2010年8月26日,郑州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2009年一2020年普通中小学教育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共控制了45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637块教育用地,按正常发展速度,可基本满足郑州市未来十年市区中小学建设用地的需求。

  跟踪监督

  “制度建立了,关键在于落实,而人大必须跟踪监督落实情况!”白红战主任如是说。事实也是如此,从2005年开始,郑州市人大常委会连续六年对《郑州市城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跟踪监督中小学校建设。2010年,郑州市委提出要加快幼儿园建设,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郑州市城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郑州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实施情况的报告,要求市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鼓励民办幼儿园发展,切实解决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2011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市政府切实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圆满完成全年中小学、幼儿园的建设任务。

  成效初显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锲而不舍地跟踪监督,换来的是政府动真格和“入学难”状况的逐年改善。从2005年起,市政府每年都把中小学校建设列入为民办的“十件实事”,每年都有一批新建或改扩建的学校投入使用。2010年,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市政府承诺在未来三年,市区新建24班规模的小学52所、初中15所,争取到2012年市区小学班额控制在45人以内,初中班额控制在50人以内。截至2011年8月,市区今年谋划的33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项目已有17所开工建设,全市今年谋划的119所新建、改扩建幼儿园项目已有74所开工建设。

  郑州市第十次党代会审议通过了《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2011-2020年)》。按照纲要,郑州市要构筑“两核六城十组团”的发展格局,到2020年,总人口超1500万,学龄入口也将随之大幅增加,入学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跟踪监督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建设任重道远。白红战主任说市人大常委会将一如既往地跟踪监督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建设工作:加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深入开展立法调研,进一步发挥立法的保障作用;认真贯彻实施监督法,坚持对《郑州市城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郑州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的实施情况开展检查,并跟踪监督审议意见的落实,及时向人大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监督情况和结果,依法开展工作评议,适时采取质询和询问等监督方式,切实增强监督工作实效;健全和完善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工作机制,建立党委决策、人大决定、政府执行的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参与决策、监督协助、桥梁纽带和模范带头作用,全力推动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建设,让教育的阳光普照每个孩子!

编 辑: 沈娟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