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人大 > 河南 > 新闻报道

洛阳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

来源: 洛阳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15年05月27日 09:52

  5月25日上午,洛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洛阳歌剧院开幕。大会将以法定程序把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会通过的《建设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战略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战略纲要》),转化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

  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陈雪枫、徐衣显、李少敏、吴中阳、陈向平、王树仁、白志刚、陈卫平、原文涛、刘湖镜、马振宇、陈淑欣、李焦峰主持大会并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鲍常勇、刘应安、王全乐、王立林、宋殿宇、王建民、吴孟铎、黄晓健、高义、杨廷俊在主席台就座。

  潘文魁、宋克耀、何泽民、段运劳、刘典立、周宗良、高凌芝也在主席台就座。

  上午9时,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李少敏宣布:大会应到代表477名,实到代表444名,符合法定人数,大会开幕。

  与会人员全体起立,会场响起雄壮的国歌声。

  大会首先听取了市委副书记、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徐衣显受大会主席团委托作的关于《洛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全面推进名副其实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决议(草案)》(以下简称《决议(草案)》)的说明。

  《决议(草案)》共分三大板块六个部分:

  第一板块是总论,即《决议(草案)》的第一部分。该部分重点阐明了“四定位”的内涵和相互关系。“重要增长极”就是要打造发展引擎,使经济发展始终保持较快速度、较好效益和较强后劲,持续提升城市地位和综合竞争力。坚决落实市委提出的“三个基准点”的要求,到2020年,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要达到10%以上,与中心城市差距逐步缩小,确保在全国城市前50位以内、力争位次前移,这是建设名副其实副中心城市必须坚守的底线。“文化示范区”就是要升华内在灵魂,盘活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彰显现代先进文化元素,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全面提升城市品牌品位。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力争达到5%。“最佳宜居地”就是要优化现实载体,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协调推进城乡建设,不断发展社会事业,让群众看到更多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提升城市的吸引力,使洛阳成为近悦远来的品质之城、宜居之城、幸福之城。到2020年,城区人均水域面积达到8平方米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年均多于256天。“开放创新城”就是要激发活力源泉,以开放创新增强城市活力、引领城市发展,再造洛阳发展新优势,成为对外开放的高地和要素集聚的盆地。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四定位”相辅相成、互促共进,有机统一于名副其实副中心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

  第二板块是主要任务,即《决议(草案)》的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部分。按照“四定位”的布局,分别明确工作思路、推进路径、重大项目、阶段目标。

  在“加快产业升级、打造中原经济区重要增长极”部分,突出二、三产业对增长极的支撑带动作用,提出要着力打造“五基地一中心”,即装备制造、石化煤化、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区域中心,同时对提升产业载体功能、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部署。

  在“推动传承创新、打造中原经济区文化示范区”部分,强调要叫响“世界圣城、丝路起点、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四大城市文化名片。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和山水资源优势,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为核心,打造具有洛阳特色、华夏气派、国际水准的历史文化名城。  在“增进人民福祉、打造中原经济区最佳宜居地”部分,强调着力建设优美洁净生态环境地、舒适健康生活居住地、创新活力就业创业地、幸福文明平安和谐地,突出做好“水、气、山、绿”四篇文章,把洛阳打造成为中原经济区最令人留恋和向往的生态宜居城市。

  在“助力转型跨越、打造中原经济区开放创新城”部分,强调要扩大开放添活力、持续创新增动力、集聚人才汇智力,形成强烈的开放创新意识、健全的开放创新机制、良好的开放创新环境,把洛阳建成活力迸发的开放创新中心。

  第三板块是推进举措和保障措施,即《决议(草案)》的第六部分。重点强调要继续深化开放招商、服务企业、优化环境“三项举措”,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市“双轮驱动”。同时,强调要进一步强化思想、作风、机制保障。

  徐衣显说,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会通过的《战略纲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做出了加快建设名副其实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全景式描绘了实现洛阳复兴、重现辉煌的美好愿景,是洛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已经在全市党员干部中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鼓舞了干劲。为更好贯彻落实《战略纲要》,需要以法定程序把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激励和引领全市人民奋力拼搏、砥砺前行,全面推进名副其实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建设,特研究起草了《决议(草案)》。

  徐衣显说,市委和市人大常委会党组高度重视《决议(草案)》的起草工作。在《决议(草案)》的起草过程中,注重把握了三个方面:一是接天立地,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总引领,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又立足洛阳基本市情,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明晰科学、具体、可操作的路线图。二是继承创新,既把《战略纲要》确立的目标任务、发展思路、重大举措等完整持续下去,并强化执行落实,又注意把握新形势、新趋势,吸纳新理念、新观点,充实新要求、新措施,不断完善提升。三是务实管用,力求文风实,言简意赅、准确明了、易记易懂、便于宣传;目标实,在具体目标设定上既体现振奋人心,又确保经过努力能够实现;举措实,抓住关键环节、找准切入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更好地推动工作、指导实践。

  随后,大会听取了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鲍常勇代表市人民政府作的关于伊洛河水生态文明示范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报告。

  伊洛河水生态文明示范区位于洛阳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内的伊洛河夹河滩地带,西临隋唐洛阳城、东至汉魏洛阳故城、北至洛河北岸的中州东路、南到伊河南岸的洛偃快速通道,涉及洛龙区的白马寺镇、李楼镇和伊滨区佃庄镇,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

  伊洛河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国家科技创新和制造强国战略、洛阳市建设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战略,充分挖掘和发挥伊洛河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对洛阳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的战略价值和战略影响,紧盯一流目标,突出项目带动,汇聚生态示范、旅游度假、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四大功能,打造融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客创新集聚区、副中心城市名片区于一体的“国际文化旅游创新示范区”。

  伊洛河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空间布局是:“一廊两带”。“一廊”即一个中央生态走廊。在示范区中央地带,规划建设西接隋唐城遗址公园、东联汉魏故城遗址公园的大生态廊道。“两带”即洛河与中央生态走廊之间的洛河景观休闲带、伊河与中央生态走廊之间的伊河都市活力带。

  伊洛河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目标定位是:以生态为基础,突出水系引领,打造国家生态休闲示范区;以文化为灵魂,注重文脉传承,打造全球华人文化朝圣地;以旅游为龙头,融合提升功能,打造世界旅游度假目的地;以科技为动力,强化创新驱动,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伊洛河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初步安排2015年全面起步,三年初具规模,五年基本建成。目前,总投资12亿元的洛河东湖、伊河东湖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5亿元,总投资3亿元的伊洛运河工程将于近期开工建设。明年牡丹文化节“两湖一河”项目全部建成后,示范区将新增水面1万亩,形成通航里程20公里。中原大道及中原大道跨伊河桥工程下半年将开工建设,开拓大桥下半年将建成通车,其他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鲍常勇说,规划建设伊洛河水生态文明示范区,是实现“以水兴产”、打造重要增长极的客观要求,是彰显城市底蕴、打造文化示范区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城市品位、打造最佳宜居地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创业创新、打造开放创新城的战略需要,是顺应群众期盼、增进人民福祉的惠民工程。市政府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坚决打好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这场攻坚战,为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大会还通过了本次大会选举办法。

  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同志还有:董建亚、王敬林、张世敏、尚英照、魏险峰、谢留峰、师清翔、肖宏滨、雷雪芹、吉振华、王琰君、孙君奎、张生伟、安石柱、曲海滨、刘新年、娄会峰、翟应征、于建庄、马志强、侯超英、李大伟、程相朝。

  两院院士李俊贤、樊会涛,黄元元、种松志和大会主席团其他成员也在主席台就座。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夏红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