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集中调研扶贫开发“双到”工作
南方日报讯(记者/李强通讯员/任宣)5月11日至14日,省人大常委会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形式,组织人大代表开展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专题调研活动。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广源,副主任邓维龙、陈用志分别带队,到韶关、清远、阳江、茂名、潮州、揭阳进行调研。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崔健参加了调研。
调研组就各地、各部门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制定和实施帮扶工作方案、建立贫困户动态管理档案和台账等情况展开调研,摸清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欧广源在调研中指出,省委决定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这是新时期新阶段我省实施扶贫开发战略、推进扶贫攻坚的创新举措,对于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实现全省人民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从调研得到的情况看,“责任到人”已基本得到落实,“规划到户”等各项工作正在全面推开,取得了初步成效,因地制宜创新了有不少好的做法。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建立帮扶小组,积极主动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帮扶单位从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出发,制定了扶贫规划和项目,千方百计筹集扶贫资金。基层党员干部、贫困户积极踊跃配合,精神状态良好,不等不靠不要,脱贫愿望十分强烈。
欧广源强调,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顺利实施。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确定符合贫困村实际的主导产业,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发挥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和带动作用,将农民组织起来搞规模化生产,形成扶贫长效机制,防止贫困户因帮扶单位撤离后再度返贫。同时,要加大对贫困镇、贫困村的财政支持力度,为农民小额担保贴息贷款给予政策优惠,提供贫困户脱贫的起步资金。贫困户有了“第一桶金”后,就能进一步发展生产,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欧广源指出,要解决当前的农村农民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就是让农民不当“农民”。这里说的“不当农民”,是指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工业,将农民变成农业工人;让青壮年农民走出农村,进工厂务工,变成产业工人。因此,要加强对贫困户,特别是对贫困家庭的年轻人开展农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有一技之长,有能力成为农业工人和产业工人。
欧广源强调,扶贫必须扶志,如果一个人长期靠输血的话,是成长不起来的,只有能够自己造血的人,才能茁壮成长。扶贫不是养懒汉,帮扶单位只是为贫困户创造发展的基本条件,提供创业起步资金和培训以及牵线搭桥帮助就业等。贫困户要脱贫,关键是需要付出自身的勤奋努力,在经过培训后或是到工厂打工,或是发展农业生产,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结合、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外因与内因相结合,但要最终摆脱贫困,关键还是要靠贫困户的主观意愿和努力。在扶贫工作中,帮扶者与贫困户之间的关系就像医生和病人的关系。贫困户必须和帮扶单位相互配合,医生让你吃药你要吃,让你打针你也要打,这样才能药到病除,否则再高明的医生也不行。同时,粤东西北地区除了加强对当地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外,还要努力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步伐,大河有水,小河才能满。只有市县经济总量增大,才有财力帮扶贫困户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