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人大开展防震减灾法执行情况检查
“秋老虎”连日发威,各地比学赶超,热火朝天建设地震应急避灾场所。这是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再干150天,实现五大战役新突破”的具体行动。8月16日至18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易洲、人大代表、市政府副市长赵静带领执法检查组先后到龙海、云霄和芗城、龙文实地察看4个市县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分别听取各县(市、区)和漳州、常山开发区以及市地震局、市建设局就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汇报。
此次执法检查旨在以检查促学法、以检查代培训,提高依法履职能力。重点放在:各地加强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和条件保障的情况;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财政预算的情况;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的情况;地震监测台网运行的条件保障的情况;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及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落实的情况;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情况,特别是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情况。
几年来,我市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居安思危,坚持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并举,依靠科技、教育、财政投入相结合,建成多手段、覆盖全市、相互成网成场的145个观测台点和群测群防网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组建12支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21支地震灾害志愿者队,建立省市互联互通的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免费开放1处国家级、4处市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56所省市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防震减灾宣传走在全国前列,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全市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取得明显成效。
在实地检查和听取汇报基础上,检查组认为,几年来,在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中,我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扎实具体有亮点,把关系到百姓生命的问题放在第一位,做到领导重视,建立健全防震减灾体制机制;规范执法,扎实推进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健全网络,不断提升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多措并举,有效增强应对和处置地震灾害的能力。同时,也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城市建筑抗震设防管理、加快危旧房改造和农村民居建设监管,把防震减灾知识引入高校、小区,进一步扩大普及面,提高公众认知度,加快29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等方面工作。
检查组认为,今后,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要做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监督检查,依法将防震减灾纳入“十二五”规划和年度同级财政预算等防震减灾法各项规定,提高防震减灾水平;通过知识普及和实战演练,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针对城市人口、房屋密集区等进行规划改造,从源头把好抗震设防关,提高抗震设防水平;加大投入,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未雨绸缪,常抓不懈,推进防震减灾工作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