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人大 > 江苏 > 新闻报道

苏州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粮食工作

来源: 苏州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12年04月09日 15:01

  4月1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国玲一行赴苏州市粮食局进行视察,市政府副市长周玉龙陪同。视察组实地视察了苏州国家粮食储备库、粮食批发市场,听取了市粮食局局长戴兴根关于粮食工作情况的汇报,进行了座谈交流。最后,杜国玲主任作了视察总结讲话。

  杜国玲主任充分肯定了市粮食局近年来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她说,市粮食局居安思危,不等不靠,高度重视苏州市的粮食供应安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稳步推进苏州的粮食供应安全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是市场保供有新成效。基本建立了我市粮食批发市场体系,成交量从2006年的82.6万吨上升到2011年的142万吨,占到全市口粮消费的60%以上,相当于为我市新增了300万亩粮田。二是掌控粮源有新举措。对15亩以上规模种植的农户交售水稻实行价外补贴,推动了粮食规模化生产;建立了50万亩较为稳固的市外粮食生产基地,为苏州市场供应提供了粮源保证;将苏州地方储备粮规模增加到46.5万吨,提高了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三是仓储建设有新进展。2006~2011年,全市投入资金3.4亿元,新增仓容11.2万吨;全市已建成低温烘干设施装机容量1756吨,在建低温烘干设施装机容量784吨。四是惠民利民有新作为。全市已设立放心粮油店(专柜)338个,基本实现了城乡全覆盖;不断拓展“粮食银行”服务功能,全市已设立“粮食银行”服务网点50个。五是行业监管有新办法。积极履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的职责,联合工商、质监、物价等部门,严厉查处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等违法违规行为,有效维护了市场秩序。

  杜国玲主任同时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受人口、耕地、水资源、气候、国际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当前粮食工作面临增产难度大、价格上升快、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品种结构矛盾突出、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的困难,我市的粮食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市政府及粮食部门要认真研究粮食保供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努力将粮食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成效,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要在保供稳价上求突破。要认真落实地方粮油储备任务,确保在3年内将新增储备计划全部落实到位;要建立健全我市水稻价外补贴标准增长机制,研究制定小麦价外补贴办法,充分发挥政策优势、设施优势、服务优势,尽可能多地掌握本地粮源;要继续加大对粮食批发市场的扶持培育力度,确保市场稳定供应;要不断优化应急保供体系,逐步扩大应急保供网络的覆盖面。

  二是要在服务民生上求突破。要积极培育放心粮油品牌,大力推进放心粮油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不断扩大放心粮油的覆盖面和受益群体;要加快推进放心粮油零售流通网络建设,建立配送中心,健全配送机制,努力服务两个“千家万户”。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监管,着力保障城乡居民的粮油食品消费安全,促进放心粮油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三是要在粮食流通现代化上求突破。要按照《苏州市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全市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苏州金仓粮食物流中心和各市、区中心粮库工程建设;要创新思路,落实举措,用好用活存量资产,做大做强粮油产业;要大力推广运用先进保粮技术,提升科学储粮水平;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一大批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要加快低温烘干设备建设,增强为农服务的技术优势和设施优势。

  四是要在依法管粮上求突破。粮食部门要积极适应《粮食法》即将出台的形势需要,加快我市法治粮食建设进程;要强化粮食库存检查,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安全可靠;要认真开展粮食批发市场和粮食收购环节的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秩序和坑农损农的违法行为,维护好粮食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加快修订《苏州市地方储备粮油管理办法》,不断完善地方储备粮运作机制;要加大粮食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力度,不断提升执法能力和水平。特别要进一步完善全市粮油质检体系,为粮油质量监管提供科学检测数据;全面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测,重点监测粮食中农药含量、重金属、真菌毒素、添加剂等卫生指标,全力保障百姓口粮质量安全。(赵晓红)

编 辑: 包瓴瓴
责 编: 包瓴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