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大网议日:关注公共卫生 促进全民健康
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副院长、区利群医院院长张兴儒
市人大代表杨浦区老年医院院长、农工党上海市委委员、杨浦区委主委吴晓童
关注公共卫生、保障国民健康是政府的基本职责,需要政府多个相关部门参与合作共同推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市人大代表充当了怎样的角色?又是如何全面、系统地推进“大公共卫生”工作的?10月9日,上海人大公众网邀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副院长、区利群医院院长张兴儒,市人大代表杨浦区老年医院院长吴晓童参加“人大网议日”活动,就“关注公共卫生促进全民健康”这一议题,与广大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
有网友提出:“在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我们的政府是如何沉着应对的?”吴晓童回应道,根据《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的规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以下要求:1、制定应对预案和方案;2、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3、建立专业队伍,提供技术和后勤的保障;4、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系统;5、组织现场模拟演练。通过演练,一方面可以熟悉预案、方案要求,掌握其精髓和主旨,增强各方配合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通过演练,找出存在的薄弱环节,重点加以克服并得到提高,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预案和方案给予修正和完善。
有网友想了解医患问题,张兴儒讲,医患问题实际上是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目前医患之间的诚信有不和谐的部分,这也是社会诚信不够的一种表现。医患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挫伤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医患之间出现不和谐,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社会有责任,主要表现在机制、体制不健全。医院也有责任,因政府的补偿机制不到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没有完全体现,医院有逐利倾向。医生也有责任,目前医生超负荷工作、风险高、工作压力大、待遇不高,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奉献精神下降。理想的医患关系应该是鱼和水的关系,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同战胜疾病。
还有网友想请代表介绍一下现在我市医改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医改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哪些好处和实惠。吴晓童说,上海市政府及卫生部门自“十二五规划”制定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医改措施,如:“5+3+1”也就是说每个郊区都要有一所三级综合性医院,以满足边远郊区的看病难问题;住院医师规培制度,自2009年起所有医学院校毕业的年轻医师必须到三级医院接受三年规培,以提升他们的综合业务技能,能够更好的为病人看好病;部分二级医院整体转型为康复医院,以满足病人的康复需求;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以方便社区居民就诊。上述所有改革措施取得了相当成效。
此外,嘉宾还就看病难、一线急救车和医生配置等作出了回答。据统计,本期“人大网议日”收到网友提问117个,嘉宾共回答了其中22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