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召开食品检验监测工作专题座谈会
去年,反映本地区各类食品总体安全状况的上海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总体合格率为93%。5月16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召开食品检验监测工作专题座谈会,听取市食药监、质监、农委、工商、商委、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政府部门的工作汇报。汇报显示,根据风险监测结果,2012年本市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粮食、植物油、乳制品、婴幼儿食品、调味品、休闲食品等食品合格率均在99%以上。
座谈中,市食药监局副局长谢敏强指出,近两年来,本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发现的主要问题有:熟食卤味和盒饭等致病菌检出不合格,尤其在高温季节较为突出,表明存在交叉污染;水产品中呋喃类药物、孔雀石绿等渔药检出率仍然较高,表明养殖、运输过程中有使用违禁渔药;部分鸡鸭肉、个别牛羊肉检出瘦肉精成分,违法使用兽药行为依然存在;部分蔬菜、水果和茶叶检出禁用或超量农药;油条等面制品中仍然存在铝残留量超标现象。
谢敏强认为,部分食品品种和检测项目不合格情况尚未得到明显好转,究其原因,一方面与上海城市食品供应的输入型、消费型特征相关,尤其是食用农产品对外依赖度高,近年来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多与源头供应有关。另一方面,与食品产业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依然偏低相关,外来从业人员大量从事食品生产经营,部分食品业经营者道德缺失、行为失范,在抽检结果上,就表现为部分指标不合格率长期没有明显改善。
据了解,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从今年起,本市根据国家要求调整了风险监测方案,在开展常规监测的同时,还根据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开展了应急风险监测。目前,上海年食品检验检测数超过8件/千人,与大部分发达国家年检食品3件/千人相比,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本市还率先建立和运用现场快速检测手段,拥有80余种食品指标的快速检测能力,常年承担市食药监局食品检测任务的检验机构有16家。
如何把好食品检测关,提高检测效率?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张辰建议,要针对上海的食品消费特征,建立健全输入型城市食品检验检疫的检测机制,在目前分段监管的现状下,监管部门既要明确各自责任,也要加强监督合力。她还指出,实验室等检测机构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的技术核心,建议由食安委、食安办统筹建设上海市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由相关牵头部门整合检测资源,建立信息共享与样品送检机制,为日常送检以及市民送检提供统一入口。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陈燮君也认为,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通过构建信息化网络,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将技术层面的防范转变为机制层面的防范,以加强监控力度,完善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