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人大常委会农村饮水安全专项工作评议小组关于对市政府2009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2009年10月27日在保定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
保定市人大常委会: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09年开展专项工作评议的安排,市人大常委会农村饮水安全评议小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洪涛的带领下,于9月22日至23日,对我市2009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评议小组听取市水利局关于全市2009年度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情况的汇报,了解掌握全市工作开展情况。深入到高碑店、雄县、容城听取了三县(市)政府的汇报,与县(市)水利局、发改局、财政局、卫生局等相关单位和部分村民代表进行了座谈,听取和征求做好饮水安全工作的的意见和建议。实地调查了三县(市)6个水厂、水站的生产建设情况,全面了解设备运行情况。评议小组还先后到定州、唐县进行了走访,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及时与责任单位交换意见,实事求是地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调查的情况看,大家认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重视,责任明确,措施得力,进展顺利,社会反映良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总体情况
我市属于资源性缺水大市,人均水资源量282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十分之一,连续干旱使全市的水资源紧缺状况更为突出,形成了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互相争水的局面,饮水困难人口逐年增加。2005年经过市水利和卫生部门的全面普查,我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310万人,涉及2552个村。经过四年努力,截至目前全市共投入资金39295万元,解决了743个村、67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剩余的任务列入了解决规划,计划到2013年底分批分期全部完成。饮水不安全人口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一是中东部平原,饮用水含氟量普遍偏高,导致群众患氟斑牙、佝偻病等疾病;二是西部山区9个县,地上水源及大口井干枯,地下水埋藏较深,造成新的饮水困难;三是满城、清苑、安新、蠡县、高阳等县的造纸,铜、铝、锌加工业,制革、印染等行业的发展,造成河道、周围环境及浅层水污染。以上情况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实施情况
对于饮水安全工作市政府精心组织,积极谋划,明确分工,作为牵头实施单位的市水利局高度重视,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难度大等困难,强力推进,成效明显。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积极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
为抓好这项民心工程的落实,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主管市长任组长,市水利局、发改委、财政局、卫生局、国土局、环保局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协调联动,密切配合,按照“统一规划、城乡一体、整体推进、户户通水”的总要求,以实现全市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为目标,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分期分步”的原则,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市政府今年把饮水安全工作列为政府A类工作目标,明确提出“解决245个村、2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各县(市)也都成立了领导机构,同时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列入了县(市)政府年终考核目标。容城县作为全国饮水安全示范县,08、09两年累计完成投资5794万元,解决了62个村,10.9万人的饮水问题。今后计划追加投资,力争尽快使全县所有人口都喝上安全水。今年以来,我市牢牢把握中央拉动内需这一契机,通过积极跑部进厅,争取省以上财政资金6760万元,目前共建成万人以上集中联村供水工程26处、扩户6处、单村供水工程92处,已解决了240个村、28.4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占全年任务的98%。剩余2%的工程由于分布在山区,地质结构复杂,打井选位工作影响了工程进度。截至目前打井工作已全部完成,入户管道正在埋设,预计11月15日前能够全部竣工。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构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
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量大,涉及面广,各县(市)政府在全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建设规模和标准等规范下,编制细化各辖区内饮水安全“十一五”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确立了发展城乡联合、多村联合集中供水的建设模式。工作中,立足实际,分类开展,根据不同的地域条件,采取“平原以管理定建设、丘陵以工程定管理、山区以水源定工程”的建管模式,规划设计方案合理,运营成本降低,为今后优化管理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三)严格标准,规范操作,严把工程质量关
群众利益无小事,为把好事办好,严格按工作程序操作,严把“四关”:一是严把建设标准关。从源头抓起,聘请水利专家认真搞好水厂选址,仔细设计施工方案,精心挑选业务骨干做好工程监理,确保工程标准统一,设计合理,方案周密,责任明确。 二是严把资金运行关。设立专门帐户,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对项目资金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监管,确保所需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严格财经纪律、审批手续,定期对工程资金进行审计核查,工程竣工后,主动公开账目,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严把工程建设关。在工程建设和材料供应上,严格落实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业主负责制。对不合格的材料不予签收,不准进入仓库,不发放到施工现场。在施工过程中,按工程进度进行质量检测,质检人员跟踪检查。 四是严把工程验收关。工程竣工后,必须经过验收小组和专业部门的检查验收,对工程不达标的部位进行返工,验收合格后才接受使用。
(四)科学管理,跟踪服务,确保工程效益长期发挥
为充分发挥供水工程效益,在工程建后管理上,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化管理和农民自治协会参与的运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建立“联村供水、规模经营、企业管理、专业服务”的管护模式。所有饮水工程全部做到产权明晰、管理机构健全、人员落实到位、管理责任明确。制定完善配套管理制度,推行“水价、水量、水费”三公开,定期对供水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知识培训。有关部门坚持回访制度,对水质进行监测检验,协调解决水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工程良性运行和群众长期受益。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目前,我市2009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些后期扫尾工作正在进行。从总体上看,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成效十分显著,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不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 一是外部环境的工业污染依然存在。引起水质污染的污染源主要原因是来自工厂及个体小企业的废物、废水随便排放,渗透到地层,造成地下水污染。 二是生活排污比较严重。在村庄密集、人口众多、无排污设施的村庄和集镇,由于生活及养殖排污渗入地下形成水质污染。三是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不平衡。由于规划原因有的地方饮水问题基本解决,但边远山村和水源条件差的地方还没有及时解决。建议下一步主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抓好源头治理,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
要依法严格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制度,合理确定保护区,严格禁止破坏水资源保护设施的行为,因地制宜地进行水源安全防护、生态修复和水源涵养等工程建设。要大力治理污染,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要积极开展农业污染防治,指导农户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进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
(二)加强饮用水安全监督管理,构建保护监测网络
要组织成立用水协会,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合理确定农村供水价格,坚持建设与管理,收费和服务并重原则,形成管理长效机制。要加强对饮用水水源、水厂和用水点的水质监测,对取水、制水、供水实施全过程管理,及时掌握饮用水水源环境、供水水质状况,并定期检查。供水单位要建立以水质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严格的取样、检测和化验制度。水厂应采取必要的消毒净化措施,保证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以规模较大的供水站为依托,分区域设立监测点,对小型供水站提供水质检验服务。
(三)加强宣传力度,培养村民安全用水意识
广泛开展饮用水安全和节约用水科普宣传,通过宣传教育,普及节水和卫生知识,一方面要增强农民群众的水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做到节约用水,保护水源;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疾病传播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四)抓好规划,努力使群众尽快喝上放心水
要充分认识解决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注民生的重大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切实加强对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的领导,抓住中央扩大内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努力争取上级配套资金,加快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在全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工程建设速度,进一步细化具体措施,扩宽融资渠道,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运用多种形式,尽快解决好群众饮水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