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 > 视点

阳光总在风雨后

——“白银现象”引发的思考

全国人大环资委调研室 薛惠锋

来源:   浏览字号: 2007年07月11日 00:00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典型,甘肃省白银市所遇到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地方政府和民众的高度关注,全国人大把白银市的转型问题作为重点督办建议之一。作为国家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白银市曾经为国家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开采,白银工业经济发展所依赖的铜、锌等主要资源的探明储量已日趋枯竭。2006年7月,全国人大环资委受常委会委托,对白银市就环境保护和产业转型等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白银市在环境保护和产业转型等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这是许多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资源型城市是城市职能分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广义的是指依靠开发自然资源为主要职能建立起来的城市;狭义的是指依托矿产资源开发成立的城市。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成长期、成熟期、衰竭期三个阶段,我国处于衰竭期的资源型城市即资源枯竭型城市共有50座左右,约占资源型城市的12%。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矿产资源衰竭,不仅威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一般都具有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平直、投资边际效益递减、城市功能简约、就业风险大、经济转型成本高的特征。资源枯竭导致与资源型产业密切相关的矿山基建、地质勘探、辅助生产系统纷纷陷入困境。例如白银公司为铜资源露天开采配套的400万吨/年运输、选矿能力大量闲置,与铜资源相关的中国有色二十一冶公司以及白银公司7个二级单位被迫破产。这些单位具体表现为生产效率低、科技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耗竭快等等,究其原因在于对资源的依赖导致思想观念的落后。虽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曾对城市发展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长期依赖优越的资源条件获取较高的经济利益,会形成“依赖资源、依赖传统产业、依赖既有市场”的思维惯性,受这种思维观念的影响,城市经济主体常常缺乏主动承受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产业风险的能力,变革既存经济格局的动力不足,对产业升级转型的效果顾虑重重,最终导致该城市的落后,在国家整体经济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资源型产业的低水平重复扩张不但无助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而且进一步强化了经济活动的资源型、粗放型特征,并挤占了大量的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使其它产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资源枯竭型城市所遇到的“白银现象”已在我国经济转轨期集中爆发,这既是突出的经济问题又是突出的社会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如何破解“矿竭城衰”的困局,使资源枯竭型城市走上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几条措施:

        1、因地制宜,筹划城市发展脉络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大工业化的产物,大多地理位置不佳、周边自然环境恶劣,其中一些城市土地承载能力十分有限。按照自然规律,有矿则人聚,无矿则人走,但我国人口稠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人口规模普遍较大,没有地方可以吸纳众多的移民,因此放弃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做法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压力,而目前可行的办法是就地实现产业转移和人员安置。立足资源转型条件,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资源枯竭型城市必须充分考虑城市是否具备发展某种产业的市场潜力和区位优势,地方政府应在要素市场培育、增强城市经济辐射能力等方面多下工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必须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考虑市场需求的转变,系统评判市场变化对城市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2、发挥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布局

        每个资源枯竭型城市都有比较优势。例如,阜新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就是利用该市耕地较多的特点,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坚持科技支撑、民营为主、市场运作,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调整和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培育以绿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替代产业,构筑现代农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近年来白银市围绕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坚持走科技路、打科技牌,把加强“产、学、研”结合作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经济结构转型。条件具备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则把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定位在第二产业,这样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更有保障和依托。

        3、强化培训,扩大就业范围

        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最大压力是下岗职工数量多、社会保障能力弱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受就业压力的驱动,资源枯竭型城市必须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把实现下岗职工再就业、改善群众生活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转型期内,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难度也大,这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共性。因此当前要做好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工作,必须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积极扶持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是一项大有可为的新型事业,努力提高劳务人员的素质,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发展看,教育培训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奠基工程,而人才的新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是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而且我国中初级技术人才培训也是一项正在发展中的教育产业。

        4、改善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面临工业污染严重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双重压力。就拿白银市来说,二氧化硫问题特别突出,多次发生大气污染事故;白银公司工业废水的排放,加剧了黄河流域白银段的水污染;冶炼工业废渣堆放不断增加,对周边环境和水源造成污染,威胁着白银市及黄河沿岸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生态状况,资源枯竭型城市除了有效利用国家的政策和投入,还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制定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坚持源头治理和末端治理相结合,污染治理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进现有的生产工艺,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

        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对于像白银市这样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要求。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落实到“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全过程,资源枯竭型城市才能改变“矿竭城衰”趋势。“阳光总在风雨后”,资源枯竭型城市只要抓住机遇,大胆改革,锐意创新,积极进取,肯定会走上一条腾飞的希望之路。
编 辑: 系统管理员
责 编: 苏大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