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 > 视点

保护我们民族的“知识产权”

张贤亮

来源:   浏览字号: 2007年01月07日 00:00
  几天前刚过了圣诞节,听说北大、清华等高校的几位博士联名呼吁抵制这个洋节日,并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我理解这种心情。如果我们把端午节送给韩国人,把中秋节送给越南人,我们却跟在一个洋老头的屁股后面玩闹,这让谁都气愤。

  我注意到一些类似的倡议,与其说是对西方文化的抵制,倒不如说是为传统历史文化的失落感到不平。这实际上关系到历史文化如何继承和创新的话题。

  前不久,在中国作协和文联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往往是最好的继承。”这里不仅仅指文化艺术方面的创新,而是整个社会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全面创新。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创造出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认知体系、思想体系和文化系统,这是真正属于我们民族的“知识产权”,也是人类文化资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正是因为拥有共同的记忆,历史上尽管多灾多难,但中华民族却始终紧紧地维系在一起。可以说,中国历史这部“长篇电视连续剧”,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演绎的“连续剧”都长出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因而有更多曲折和精彩,也为人类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当然也包括教训。

  如今,我们的国力不断增强,对外交流日益密切,也在大力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可前提是,你必须把祖产守护好。因为只有传统才是我们创新的出发点,只有保护好我们民族的“知识产权”,你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创新。

  我们应该敞开胸怀,以宽容的姿态,以自然继承人或合法继承人的身份,自觉地继承中华文化的历史遗产。只有把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继承下来、传承下去,才能加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民族的凝聚力才是建设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条件。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有这样的文化气魄。

  (作者为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
  
        来源:《人民日报》  2007年1月5日
编 辑: 系统管理员
责 编: 苏大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