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 > 视点

当代贸易保护主义的主流导向透视

金泽虎

来源:   浏览字号: 2007年02月01日 00:00
  在以往的贸易保护理论中,无论是流行于发达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还是发展中国家使用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其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经济问题,重点是产业的发展。但近年来流行的新贸易保护理论如保护就业论、保护环境论等,其关注的焦点已由经济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由产业发展转向了人本身。人文化倾向与非贸易利益正在成为新贸易保护的主打工具。  


  贸易人文化倾向与追求非贸易利益的特征和表现  

  在当代国际贸易中,带有人文性质的贸易措施有三个突出特征,值得我们充分关注:  

  1、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世界贸易也由此进入环保时代。WTO根据1994年4月15日的马拉喀什部长会议成立了“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以此来协调贸易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反补贴协议》等文件中都规定了与环保有关的内容。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两批共5个属于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审核方面的标准,后来又陆续颁布了术语、环境标志、生命周期评价方面的标准。  

  2、注重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注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协调发展。WTO对最不发达的国家几乎不要求其承担任何义务,对发展中成员的优惠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较低水平的义务;更灵活的实施时间表,即较长的过渡期安排;发达成员尽最大努力对发展中成员开放其货物和服务市场;对最不发达国家更优惠的待遇;提供技术援助和培训人力资本。  

  3、强调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应注意协调人们的身心健康。WTO中的许多文件,如《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定》、《服务与贸易总协定》等都体现出对人的健康的关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了一系列国际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即ISO9000系列标准),该体系致力于“防患于未然”,它通过对生产、经营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系统化的控制,从而达到生产合格产品的目的。  


  对贸易人文化倾向与追求非贸易利益的本质分析与评价  

  贸易人文化倾向让贸易平台承载着贸易中的环境、经济、福利、代内与代际公平等诸多因素,追求非贸易利益使得知识产权、环境、劳工标准等问题成为焦点,并有着不断扩大的趋势。贸易人文化倾向与追求非贸易利益的盛行使得发达成员渴望将所谓“人文贸易”和非贸易利益“合法”引入WTO体系。比如,非贸易利益关注之所以成为问题,是由于提出者企图将非贸易利益与国际贸易直接挂钩,即违反非贸易利益条款者可予以经济制裁。也正因此,非贸易利益议题自提出之后就处于质疑与争论的漩涡当中。而贸易一体化程度加深和信息渠道的畅通一方面增加了全球的福利,另一方面也使一国的利益更容易为别国行为所侵害,从而导致了上述争论更加激烈,并且争论范围也呈不断扩大之势。  

  追求非贸易利益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早在乌拉圭回合,美、欧等发达成员就试图将一些与贸易无关的议题纳入多边贸易体制,并成功地将有关知识产权的内容(TRIPs协议)纳入了WTO。同样,人们对环境、劳工标准等问题的担心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贸易体系是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恰当手段?实证研究表明,对出口国实行贸易制裁会导致相当大的产出损失,同时对解决环境问题也无大裨益。的确,有些国家由于实行低劳工标准而降低了经济效率和福利,但即使是对这些国家实施贸易制裁,也不大可能提高工人的福利。  


  贸易人文化倾向与追求非贸易利益的国际贸易效应  

  传统的贸易观主要强调贸易活动中人们所取得的物质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与人类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面对工业化社会产生的种种难题,人们在重新审视自己的贸易行为后,提出了人文贸易的发展观。追求非贸易利益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实践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使得各国在经济贸易与合作中逐步认同了新的贸易利益评价标准。早期的贸易理论如重商主义理论、绝对利益理论、比较利益理论主要以对外贸易额、国际贸易额、国际贸易量等一些空洞的经济数字作为贸易利益的衡量指标。这种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发展战略严重危害了当代人和后代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贸易人文化倾向使得人们进行贸易不仅要关注贸易的总量,还要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贸易的开展既要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又要协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  

  ——使得传统贸易理论漠视自然环境的欠缺得到部分矫正。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都是建立在不计自然环境的经济投入基础之上的,暗含着自然资源不受限制的假设,没把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随着人们对非贸易利益日益重视,在贸易发展过程中,贸易活动成本最终必须包括为维护和弥补自然环境的人、财、物投入,通过把这些环境成本内在化来强调贸易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导借口和主打工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利益分配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类产品以牺牲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代价,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低且不稳定。而发达国家为稳定就业,缩小贸易逆差,利用环保意识、环保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打着人文贸易的幌子制定各种苛刻的环境标准、劳工标准、质量标准,以此来限制进口。这些标准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的承受能力,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恶化。贸易人文化倾向与追求非贸易利益的盛行使得全球贸易利益的分配格局以“合法”规则向发达国家加速倾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导借口和主打工具。  

  其实,本着贸易公平与公正的原则,国际社会拥有比以上贸易保护主义工具更有效的途径,以鼓励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和劳工标准,真正实现贸易人文化与追求非贸易利益最大化。例如,增加对出台积极政策的国家的援助,这将有助于提高环境和劳工标准。鼓励更大程度的贸易开放和增加外国直接投资机会,将有助于用以减轻环境恶化和提高工人生产力的、更清洁的技术的扩散,从而促进劳工标准的提高。实证表明,区域性合作对于解决环境问题是比较有效的。诚如是,则以贸易人文化倾向与追求非贸易利益为工具的贸易保护主义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来源:光明日报  2007年2月1日
编 辑: 系统管理员
责 编: 苏大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