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坚定性自觉性
——学习《江泽民文选》的体会
周振国
《江泽民文选》(以下简称《文选》)的出版,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其重大意义表现在多个方面,特别是对于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文选》所记录的这一段历史进程,都是我们亲身经历的,读起来倍感熟悉和亲切,从中能够领略到江泽民同志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心路历程和思维轨迹。2000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说:我提出“三个代表”是经过了长期思考的。从《文选》的文章来看,这个长期思考始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江泽民同志在这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对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必须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同时,他强调,要结合建设、改革的实际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状况,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江泽民同志思考的重心是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这个主题统领,着重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另一个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简言之,江泽民同志在思考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建设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从《文选》的内容来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江泽民同志对党的建设的思考是十分突出的。这不仅因为邓小平同志对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有个交待:“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而且因为江泽民同志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国内挑战,清醒地认识到党的领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定性意义。江泽民同志对党的建设规律的探索,贯穿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料。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三个代表”的概念,到2001年“七一”重要讲话又作了系统而深刻的论述。2001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高度评价“七一”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标志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初步形成。《文选》记录的历史清晰地表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实践经验的升华,同时也包含着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践经验的思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文选》集中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丰富内容。学习《文选》,就要努力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研究提高到新水平,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正是坚持这个活的灵魂的结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这个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光辉结晶,都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前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时提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又是理论创新的新起点。胡锦涛同志指出:“学好用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提出了适应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求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学习《文选》,回顾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程,使我们更加认识到,能不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关系我们党能不能保持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学习《文选》,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着力增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提高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努力做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来源:《人民日报》 2006年9月8日
《文选》所记录的这一段历史进程,都是我们亲身经历的,读起来倍感熟悉和亲切,从中能够领略到江泽民同志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心路历程和思维轨迹。2000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说:我提出“三个代表”是经过了长期思考的。从《文选》的文章来看,这个长期思考始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江泽民同志在这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对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必须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同时,他强调,要结合建设、改革的实际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状况,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江泽民同志思考的重心是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这个主题统领,着重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另一个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简言之,江泽民同志在思考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建设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从《文选》的内容来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江泽民同志对党的建设的思考是十分突出的。这不仅因为邓小平同志对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有个交待:“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而且因为江泽民同志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国内挑战,清醒地认识到党的领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定性意义。江泽民同志对党的建设规律的探索,贯穿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料。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三个代表”的概念,到2001年“七一”重要讲话又作了系统而深刻的论述。2001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高度评价“七一”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标志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初步形成。《文选》记录的历史清晰地表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实践经验的升华,同时也包含着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践经验的思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文选》集中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丰富内容。学习《文选》,就要努力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研究提高到新水平,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正是坚持这个活的灵魂的结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这个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光辉结晶,都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前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时提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又是理论创新的新起点。胡锦涛同志指出:“学好用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提出了适应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求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学习《文选》,回顾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程,使我们更加认识到,能不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关系我们党能不能保持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学习《文选》,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着力增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提高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努力做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来源:《人民日报》 2006年9月8日
编 辑: 系统管理员
责 编: 苏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