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制机制是建设新农村的保障
张富良 洪向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完成这项任务,要求进一步推动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以新的体制机制来保障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地进行。
创新农村体制机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富裕,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加需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在新农村建设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结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发展农村生产力应重点在建设现代农业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上下功夫。建设现代农业,要求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开拓农产品市场,拓展社会化服务领域,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要求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平等。无论是建设现代农业,还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传统体制的障碍和束缚。因此,必须通过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以新的体制机制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农村体制机制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必然要求。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能否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同时,农民群众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可以说,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前,在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4.2亿。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不强,不仅制约着农业科技的有效转化和迅速推广,而且制约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这就要求创新培养新型农民的体制机制,重点在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劳动力技能培训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文化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从而有效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道德水平和致富能力,确保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
创新农村体制机制是进一步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政治保证。管理民主,就是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机制。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因而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而且要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实行了村民自治制度,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农村的民主管理得到了强化。但是,村民自治制度在各地的发展不平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制约了村民自治制度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必须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来源:《人民日报》 2006-07-28
创新农村体制机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富裕,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加需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在新农村建设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结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发展农村生产力应重点在建设现代农业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上下功夫。建设现代农业,要求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开拓农产品市场,拓展社会化服务领域,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要求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平等。无论是建设现代农业,还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传统体制的障碍和束缚。因此,必须通过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以新的体制机制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农村体制机制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必然要求。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能否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同时,农民群众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可以说,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前,在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4.2亿。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不强,不仅制约着农业科技的有效转化和迅速推广,而且制约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这就要求创新培养新型农民的体制机制,重点在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劳动力技能培训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文化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从而有效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道德水平和致富能力,确保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
创新农村体制机制是进一步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政治保证。管理民主,就是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机制。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因而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而且要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实行了村民自治制度,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农村的民主管理得到了强化。但是,村民自治制度在各地的发展不平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制约了村民自治制度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必须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来源:《人民日报》 2006-07-28
编 辑: 系统管理员
责 编: 唐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