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今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目标和原则
刘树成
2009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今年政府工作作了总体部署,提出了今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目标和原则。把握好《报告》提出的基本思路、目标和原则,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
《报告》提出,今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基本思路包含四个层次的内容。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因为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使我国外需急剧下降,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这一冲击与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和一些重要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使我们面临极其复杂和严峻的形势,加大了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我国的影响已从沿海向内地、从出口行业向其他行业、从中小企业向大企业延伸。经济增长下滑过快,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矛盾。不扭转这一趋势,就难以维护经济正常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因此,全力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扭转经济增长下滑过快趋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完成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做好的最直接、最关键工作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政府的重要经济管理职能。在遇到经济衰退、金融危机而市场自发调节失灵的情况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政府采取了力度很大的调控措施。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我国及时果断地调整了宏观调控的方向和政策,由2008年初的“双防”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调整为2008年中期的“一保一控”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到2008年第四季度又调整为“一保一扩一调”即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相应地,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重大措施。今年,为完成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必须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把握调控的方向、重点、节奏和力度,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好已出台和将要陆续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
着力抓好四个重要环节。为完成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着力抓好四个重要环节:一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这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着力点或基本立足点。二是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后劲源泉和基础。三是着力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四是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这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困难形势下做好政府工作,尤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协调,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经济增长速度是宏观调控各目标中的核心目标,可从以下五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是导向性。从2005年起,我们连续五年提出经济增长8%的目标。前四年,8%目标的导向是“防过热”、“防大起”,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速度。而今年,8%目标的导向是“防过冷”、“防大落”,即防止在严峻的尚未见底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过度下滑。经济增长8%这一目标,也包含了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必要性。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8%是一个底线,是扩大城乡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发展社会事业的基础。三是可能性。虽然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8%目标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四是预期性。8%目标是一个预期值,即综合考虑国内外各种因素而提出的一个期望达到的、可接受的最基本目标。它可以作为政府提出就业目标、物价目标、财政预算目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基础依据。五是连续性。中央政府的经济增长目标着眼于年度之间经济的平稳运行,因此在一定时期、在年度之间具有一定连续性。
就业预期目标。今年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城镇新增就业目标由上年的1000万人略调减为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目标由上年的4.5%左右略调升为4.6%以内。目前,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积极解决就业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措施:一是紧密结合扩大内需各项措施,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二是帮扶企业克服困难,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自主创业;四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做好重点人群(大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就业工作。
城乡居民收入预期目标。今年的《报告》首次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目标,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由2004年的7.7%上升到2007年的12.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由2000年的2.1%上升到2007年的9.5%。2008年,这两项收入分别增长8.4%和8%。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居民收入增长率超过8%是很不容易的。今年,保增长、保就业、促进农业稳产农民增收、加强社会保障等,都有助于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同时,还采取了许多直接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如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等。
居民消费价格预期目标。今年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定为4%左右,既考虑了今年总需求增长放缓、短期内价格下行压力加大的因素,又考虑了国内能源资源税费和价格改革、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成本刚性上升等因素,力求合理引导社会预期。
国际收支状况预期目标。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特别是外贸顺差过大,这不利于国内外经济平衡。我国已在不断采取措施改善这一状况。目前,在国际经济环境突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外部需求大幅减弱的情况下,我们更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朝着继续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方向努力。
做好政府工作的重要原则
《报告》强调,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把握好四个重要原则。
扩内需、保增长。把握好这一原则,核心是处理好内需和外需、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外部需求急剧减少,这为我们扩大内需提供了强大的倒逼动力。要把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以保持国内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就国内需求来说,多年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投资和消费两大需求的比例不协调,投资需求偏高。应该看到,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需求。应借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动力,加快形成以内需为主特别是以消费需求为主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调结构、上水平。把握好这一原则,核心是处理好保增长与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关系。在当前保增长、扩内需、扭转经济增长下滑过快趋势的过程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大方向不能动摇。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和增效益,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和长期可持续性;而保增长、扩内需、扭下滑,可以为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和增效益提供必要的市场需求基础和物资、资金支持。这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既有效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又解决我国经济增长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国家整体竞争力。
抓改革、增活力。把握好这一原则,核心是处理好保增长与改革开放的关系。为保增长、扩内需,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增加了投资和公共支出。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会改变,保增长、扩内需最终还要靠企业、居民和全社会的力量。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有利于鼓励企业合理投资和支持居民合理消费的体制机制。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能源、资源、原材料、资产等价格大幅回落,为我们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要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重民生、促和谐。把握好这一原则,核心是处理好保增长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与以往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是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同,这次为保增长、扩内需而增加的政府投资有四大重点,即民生工程、生态环境、自主创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民生工程排在首位。这体现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思想。在保增长中,必须把扩大内需的民生工程办成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的民心工程,同时抓紧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