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延安精神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科技室 欧琳
第一次来陕西,第一次到延安,这个神秘、神奇、神圣的地方。
短短一周的时间,参观了抗大纪念馆、宝塔山、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了凤凰山、杨家岭、南泥湾、枣园、王家坪革命旧址。回顾党的这段光辉历程,感受延安精神,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心灵的震撼。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它本是一块平凡的黄土地,是中国共产党人改写了延安的历史。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延安之行,重温了党的历史、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党中央在延安只有十三年,但这十三年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孤立的十三年,而是承前启后的十三年。延安时期,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参加抗日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的这段历史,中国革命的这段历史,虽然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中也读到过,但延安之旅,使我们重温了曾经熟稔的历史,又知道了我们曾经不知道的更多的真相,首先就是一个“温故而知新”之旅。
其次,没有到延安来,我们也听说过并了解到什么是“延安精神”,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但是只有到延安来,我们才真正体会、感受到什么是“延安精神”,才真正领悟到“延安精神”的内涵。因此,延安之旅,又是一个“感受延安精神”之旅。
在延安的土窑洞里,曾经居住过缔造了新中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窑洞内那些简朴得让人难以置信的陈设,始终让人难以忘怀。毛泽东旧居里架在炕上的床,朱德旧居里那默默无声的纺线车、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里陈设的当年开荒用的简陋的工具……一张张照片,一件件物品都是一个故事,都凝聚着延安精神形成的轨迹。
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回顾党的历史,从在上海成立到井冈山时期,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时期,从西柏坡到夺取全国政权,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的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毛主席在延安时期提出的一句口号,当时延安的情况非常恶劣,缺衣少粮,甚至到了能不能生存下去都是问题的地步。在这个时候,党领导根据地的人民搞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王震将军带领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荒农垦,又战斗又生产;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领导人亲自带头纺线织布,终于抵制住了国民党和日伪军的双重封锁和围剿。艰苦奋斗既是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时期。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又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民主的政治,廉洁的政府”。
延安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用实事求是来概括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了党的旗帜上。实践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这是我们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关键。
虽然,党中央在延安的时代已随岁月的流失渐渐远去,但延安精神却没有随着时空的限制而过时,而且也永远不会过时。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了延安精神的科学体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正因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核,才使延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成为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成为今天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和思想保证。江泽民总书记2003年在陕西考察时曾指出:“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全党同志,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成为我们党在新世纪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接过先辈们的伟大旗帜,使延安精神代代相传。
弘扬延安精神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根本在坚持执政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结合党的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不断赋予延安精神以新的内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今天我们讲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不动摇,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发扬革命传统,落实“两个务必”,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心实意地相信群众,发动群众,做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就是要始终保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为十六大确定的各项任务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本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宏伟目标,也是一项艰巨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需要我们为之奋斗,也为我们提供了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
作为全国人大机关的一名工作人员,虽然每天从事的是具体而微的工作,但却关系着整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作风,甘于奉献,勇于开拓创新。树立坚定信念,才能有使命感和荣誉感,才能有责任心,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有大局意识,有工作方向。人大工作相比其它工作而言可能还是清贫一些,虽然责任重大,但与社会上其他的行业相比,同样的付出却可能不能得到同样的物质利益。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正确对待权利、地位和物质利益,自觉抵御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工作作风,才能真正了解国情,明确出发点和立足点,明悉国家利益所在。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才能克服本位主义,真正做到从大局出发。
延安之行,我重读了斯诺的《西行漫记》。书中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斯诺在采访了周恩来后,评价他是“一个行动和知识、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的知识分子”。我想,当时,绝大多数的共产党人都是行动和知识、信仰完全一致的。我们今天弘扬“延安精神”,首先也是要有信仰,也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要有知识,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然后是把知识和信念贯彻到我们的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取到了延安的“真经”,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
短短一周的时间,参观了抗大纪念馆、宝塔山、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了凤凰山、杨家岭、南泥湾、枣园、王家坪革命旧址。回顾党的这段光辉历程,感受延安精神,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心灵的震撼。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它本是一块平凡的黄土地,是中国共产党人改写了延安的历史。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延安之行,重温了党的历史、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党中央在延安只有十三年,但这十三年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孤立的十三年,而是承前启后的十三年。延安时期,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参加抗日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的这段历史,中国革命的这段历史,虽然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中也读到过,但延安之旅,使我们重温了曾经熟稔的历史,又知道了我们曾经不知道的更多的真相,首先就是一个“温故而知新”之旅。
其次,没有到延安来,我们也听说过并了解到什么是“延安精神”,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但是只有到延安来,我们才真正体会、感受到什么是“延安精神”,才真正领悟到“延安精神”的内涵。因此,延安之旅,又是一个“感受延安精神”之旅。
在延安的土窑洞里,曾经居住过缔造了新中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窑洞内那些简朴得让人难以置信的陈设,始终让人难以忘怀。毛泽东旧居里架在炕上的床,朱德旧居里那默默无声的纺线车、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里陈设的当年开荒用的简陋的工具……一张张照片,一件件物品都是一个故事,都凝聚着延安精神形成的轨迹。
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回顾党的历史,从在上海成立到井冈山时期,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时期,从西柏坡到夺取全国政权,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的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毛主席在延安时期提出的一句口号,当时延安的情况非常恶劣,缺衣少粮,甚至到了能不能生存下去都是问题的地步。在这个时候,党领导根据地的人民搞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王震将军带领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荒农垦,又战斗又生产;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领导人亲自带头纺线织布,终于抵制住了国民党和日伪军的双重封锁和围剿。艰苦奋斗既是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时期。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又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民主的政治,廉洁的政府”。
延安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用实事求是来概括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了党的旗帜上。实践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这是我们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关键。
虽然,党中央在延安的时代已随岁月的流失渐渐远去,但延安精神却没有随着时空的限制而过时,而且也永远不会过时。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了延安精神的科学体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正因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核,才使延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成为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成为今天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和思想保证。江泽民总书记2003年在陕西考察时曾指出:“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全党同志,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成为我们党在新世纪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接过先辈们的伟大旗帜,使延安精神代代相传。
弘扬延安精神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根本在坚持执政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结合党的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不断赋予延安精神以新的内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今天我们讲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不动摇,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发扬革命传统,落实“两个务必”,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心实意地相信群众,发动群众,做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就是要始终保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为十六大确定的各项任务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本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宏伟目标,也是一项艰巨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需要我们为之奋斗,也为我们提供了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
作为全国人大机关的一名工作人员,虽然每天从事的是具体而微的工作,但却关系着整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作风,甘于奉献,勇于开拓创新。树立坚定信念,才能有使命感和荣誉感,才能有责任心,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有大局意识,有工作方向。人大工作相比其它工作而言可能还是清贫一些,虽然责任重大,但与社会上其他的行业相比,同样的付出却可能不能得到同样的物质利益。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正确对待权利、地位和物质利益,自觉抵御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工作作风,才能真正了解国情,明确出发点和立足点,明悉国家利益所在。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才能克服本位主义,真正做到从大局出发。
延安之行,我重读了斯诺的《西行漫记》。书中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斯诺在采访了周恩来后,评价他是“一个行动和知识、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的知识分子”。我想,当时,绝大多数的共产党人都是行动和知识、信仰完全一致的。我们今天弘扬“延安精神”,首先也是要有信仰,也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要有知识,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然后是把知识和信念贯彻到我们的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取到了延安的“真经”,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
编 辑: 系统管理员
责 编: 苏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