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 > 法制建设

创新型国家的法治需求

李杰

来源:   浏览字号: 2006年08月14日 00:00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全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法治因其严格的引导性、规范性、程序性、效率性和高度的理性化特点,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法治提供健全的体制保障
  健全的创新体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制度要求。从世界范围看,创新体制有三种模式: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自由分散模式,以前苏联为代表的高度集中模式,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集中与分散协调模式。由于自由分散模式是以发达的经济基础为条件的,而高度集中模式也存在着种种弊端。根据我国国情,与宏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创新体制的目标选择应是集中与分散协调模式,即把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基础作用充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这种集中与分散协调的创新体制必须依靠法治。
  第一,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必须依法进行。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科技体制改革是完善创新体制的重大举措。科技体制改革意味着必须把自下而上的渐近性制度变迁和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结合起来,但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强制性制度变迁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强制性制度变迁更多地受到决策者的偏好和有限理性、官僚政治、集团利益冲突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必须依赖“法律的引入和实行”。
  第二,调整创新体制的内部关系必须依靠法治。创新体制的内部关系集中体现在科技行政权力与科技创新权利的关系上。必须通过法律划定科技行政权力的界限,使之不得随意取代市场手段对应用性创新的基础作用,防止其乱作为,从而保障各类创新主体的消极权利;同时,也必须通过法律严格规定科技行政的责任,使之不能随意放弃政府对组织公益性创新和促进应用性创新的法律义务,防止其不作为,从而保障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权利。
  第三,保障科技创新体制的稳定性必须依靠法治。科技创新体制的稳定性能够增强创新主体的行为预期,激发其创新活力,必须给予充分保障。而法治是最好的保障方式。因为,法律具有确定性,代表着国家的意志、人民的意志,通过法律确认科技创新体制,就会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法治提供高效的机制保障
  高效的创新机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环节。而高效的创新机制必须依靠法治的支持与保障。这是因为,法除了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政治统治功能,还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治理功能。在科技创新领域,法的公共治理功能表现为,根据创新活动的自身规律,为创新活动建立科学、规范、有序、高效的微观运行机制。这一微观运行机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奖励机制。在基础性创新领域,奖励机制是一重要的法律激励机制。因为,基础性创新成果具有公益性质,无法带来直接的现实收益,必须依靠公共奖励,才能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鉴于奖励机制对基础性创新的特殊作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以专门立法的形式予以保障,我国的《科学技术进步法》也以基本法的形式将此机制作了专章规定。
  二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它是指通过法律赋予应用性创新成果以私权性质,并在法的强制力的支持下,实现创新主体对其成果所享有的权利的独占控制和支配,从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此领域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科技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人造私权”,通过这种“人造私权”,就可以为“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近代以来各国的经验表明,凡是法律确认并保护知识产权的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反之,经济社会发展则徘徊不前。
  三是资源整合机制。资源的高效配置有着自身的规律。在应用性创新领域,由市场配置资源可以达到效率的最大化,但在基础性创新领域,需要政府以规范的形式(法)整合各类创新资源,促进资源共享与合作,防止资源浪费。包括通过科学立法建立科技自主创新的组织制度、人才引进和流动制度、财政支持制度、科研信息和设备共享制度等,并设置这一系列制度运作的具体程序。  
        来源:《学习时报》  第346期
编 辑: 系统管理员
责 编: 苏大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