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 > 人大制度

坚持“三个贴近”,增强人大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董雷

来源:   浏览字号: 2003年04月15日 00:00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等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笔者认为,这次会议提出的“三个贴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体现,对于进一步改进人大宣传工作,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各地十分重视加强对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宣传,除了在人代会上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浓墨重彩加以宣传外,还加强了闭会期间对人大工作经常性报道的力度。但是,据调查了解,对有一些报道人大工作的新闻,群众反映“不大关心、不太爱看”,究其原因,与人大宣传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陈旧僵化的模式和套路有很大关系。一是重形式轻实质。这尤其表现在对人大常委会会议和主任会议等报道上,已经大体形成某天某日开了什么会,听了汇报,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出席人员名单一大批的固定格式,而对会议和活动本身涉及的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却缺乏深入挖掘。二是重过程轻内容。对人大组织的执法检查、评议、视察、调查、代表建议办理等活动的报道,满足于检查了哪些法,评议了什么人,视察了什么地方,办理了多少建议。而对这些活动中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推动和解决涉及不多,既使提出了也是一笔带过。三是重一般轻个别。一些宣传人大工作的新闻报道,一讲一大篇,面面点到,八方兼顾,把大量生动活泼、体现人大特色的新鲜事例淹没在文海中,而人民群众关心的确确是哪些人大敢于仗义执言、监督纠错的生动个案。四是重稳妥轻创新。由于过份追求人大语言的规范性,用词都要讲个出处,形成了人大宣传形式的千篇一律,用语的四平八稳,难怪群众说“没看头”。
        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新闻报道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要求,对努力增强人大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很强的针对性。人大与人民性有天然的统一性。人大是人民的代议机关,是人民行使自己当家作主权利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谋人民之所需,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所难,切实履行好宪法、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职责。体现在人大的宣传工作上,就是要坚持人大宣传的人民性,在新闻报道中切实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一、及时把握人大与群众共同关注的重要报道机遇。在人大宣传工作中,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社会,选择与党委、政府工作中心一致,人大关心、群众关注,具有普遍意义、新闻价值大的事件或现象,作为人大重要宣传报道的机遇。如何把握好人大重要报道,重在谋划。要加强对大局的研究,精心谋划、提炼好报道的主题和思想。尤其要从全局的高度、宏观的“天平”上估量题材在全局中的份量。要了解大气候和新特点,掌握社会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党和政府正在着力考虑什么,抓什么,人大又在重点关注什么,监督什么。只有对这些情况了如指掌,才能为做到“三个贴近”打下坚实的基础,写出具有震撼力的精品。

        二、沉下去在开掘上下功夫。按照“三个贴近”的要求,搞好人大宣传,要求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想点子,搞所谓写作上的精雕细刻。各级人大工作丰富生动的实践,是产生人大宣传报道的不竭源泉,唯有迈开双脚,“沉”到人大立法、监督、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和人事任免权等工作的源头去观察、思考、挖掘,在调研中提高自己的发现力和洞察力,才能使符合“三个贴近”要求的人大宣传精品迭出。这就要求搞人大宣传报道的同志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身入生活、心入百姓,体察民情,了解民生、表达民意、反映民情,代表民心、感受民力、集中民智,引导民主。这样才不至于导致使人大宣传与人民群众疏离、人民群众对人大宣传冷淡。

        三、人大宣传要尊重人民的知情权。过去对人大报道,有的地方采取“内外有别”、“监督顶真、报道和气”的做法,把应该让人民群众知道的事不宣传、不报道,不仅使人民群众不满意,人大的同志也很有意见。要使人大宣传从与人民群众的有距离变为零距离,就必须取信于民,充分尊重人民的知情权,满足人民的知情欲,要敢于报实情,说真话。人大应充分表达人民的意志,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人大宣传也应“顶天立地”。天,即大力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宣传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地,即具有强烈的人民性,立足于群众之中,忠实地代表人民,负责地反映群众呼声,而不是自以为高明,居高临下,指手画脚,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真正发挥人大宣传正确的导向作用。

        四、要着力改变传统报道模式。过去一些人大新闻报道,着眼点是领导而不是读者,着力点是表现会议而不是写新闻,实现“三个贴近”首先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报道思维。要强化读者意识,人大报道要讲新闻规律,把指导性寓于新闻性之中。要少写过程,多写内容,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要少写一般,多写个别,写那些具体实在的事实,以及给群众带来的实际利益;要少点枯燥乏味的概念,多点生动新鲜的语言,让群众喜闻乐见。

        五、激发人大宣传工作人员的创新思维。人大宣传是在格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上的一种创造性劳动,符合“三个贴近”要求的人大新闻报道精品是创新思维的结晶。因此,搞人大宣传报道的同志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克服人大宣传一般化、雷同性的弊端,敢于超越过去,敢于挣脱旧框框,敢于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敢于提出新见解、新问题,给读者以耳目一新之感。在写作手法上要力戒空话、套话、公式化,多写现场新闻、目击新闻、典型新闻。多用丰富新颖的报道形式,鲜活生动的语言报道新闻,多用来自群众的语言传递信息,表述新闻事实。在版面安排上要增强“亲和力”,让标题“跳起来”,文稿“短”下来,写法“活”起来,图片“动”起来,不断增强人大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来源: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  2003年4月15日
        中国人大网2003年4月15日    责任编辑    李红军
编 辑: 系统管理员
责 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