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 > 人大制度

坚持数年 必有好处——也谈人大宣传之体会

周书生

来源:   浏览字号: 2004年06月01日 00:00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愈来愈显现出她的潜能与功效。但从现实情况看,仍有许许多多的公民,尤其是部分党员干部,对这一政治制度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作为一名从事人大工作的同志,面对这一现实,不能不拿起手中的笔,加入到人大宣传的队伍,并且义无反顾地努力而为之。笔者将从事人大文秘宣传工作以来的几点所思所想,信手录之,以求引玉。        
        记得读小学时,老师为鼓励我们好好学习,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时没有完全体会到,反倒在这几年的人大宣传工作中感受明显。干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浓厚的兴趣,要有满腔热情。正是因为有热爱人大、爱好写作的兴趣,我才与人大宣传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情有独钟,乐此不疲。这种兴趣,激发我热爱人大工作,义不容辞地拿起手中的笔,宣传人大制度、讴歌人大工作;这种兴趣,激发我以苦为乐,刻苦钻研,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人大制度理论的学习,并自学了新闻学、新闻采访学、大众传播学等专业知识;这种兴趣,激发我不仅自己带头写,更发动本机关、区县人大机关的同志积极写稿,培养大家的写稿兴趣,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人大宣传的行列。这里说的"兴趣”,很关键的是要有为搞好人大宣传工作而努力学习的"兴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识贫乏,思路就萎缩,笔底就生涩。写好人大稿件,的确需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的内容是浩瀚的,比如宪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的理论知识,人大工作中的运作程序、方式方法、具体实例,新闻写作的理论、常识、实践经验,政策理论、文学写作、内务司法、财政经济、教科文卫、生态环保、农业农村、民宗外侨,以及管理、哲学、历史等等,都是我们学习的内容。只有"胸中历历著千年”,才能"笔下源源赴百川”。除向书本学习外,还虚心学习《人大新闻导刊》上刊载的各地典型经验。2001年负责人大宣传、文秘工作以来,对抓好人大宣传更有兴趣,更有信心,自己不仅带头写稿,更主动争取领导对宣传工作的重视,潜心钻研人大宣传业务知识,积极想办法、出主意、添措施,下真功夫不断加强和改进人大宣传工作,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的重视和关心支持下,巴中市的人大宣传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2年10月,巴中市人大常委会在成都召开的全国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交流工作经验,我们的交流材料《拓宽阵地添措施,创新形式上水平》分别在《中国人大》、《人大新闻导刊》上刊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刊物《人民权力报》和《民主法制建设》都作了推广。        
        素材是写作的基础,灵感是写作的动机。人大宣传是"富矿”,并不缺少新闻素材,关键是缺少新闻敏感。这就需要我们有善于观察的眼睛,善于思考的头脑。灵感如同机遇,抓而不紧,稍纵即逝。所以,有了写作的灵感,就更要及时写、一气呵成,再认真推敲、修改。如去年人代会期间,看到偌大而庄严的会议厅里空缺的座位,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想马上写一篇"两会时评”,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匆忙写了一篇题为《民意岂能"缺席”》的言论,相继在《人民代表报》、《人民权力报》等报刊发表。针对部分代表开会不发言等现象,写了一篇《让"雷锋式”人大代表成为历史》。2001年寒冬季节,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开明带我和驾驶员一行三人,事先不给县、区乡招呼,驱车径直来到全市较为边远贫困的通江县文峰乡文峰村,慰问受灾群众,并送去救灾资金3万多元。看到李主任与老百姓这种深厚感情和他深入、朴实、亲民不扰民的作风,目睹老百姓为人厚道朴实、感激理解支持党和政府的场面,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正是这种感人至深的情谊激发了写作灵感。我起草好调查报告后,连夜写下了《文峰村里话冷暖》这篇3000多字的通讯,在《巴中日报》、《人民权力报》头版头条发表,并在《人民权力报》社年度好新闻评选中获二等奖。几年来还写下了《山乡劲吹民主风》、《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法制开通富裕路》、《让权力撑起一片蔚蓝天空》、《地委书记心系选举》、《牢记人民重托》、《百姓对法律的期望》、《看五年巨变,献富区良策》,等等。这些文稿,均被省以上媒体采用,对于宣传人大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70年代,《人民日报》曾发表过一篇社论,标题叫《坚持数年,必有好处》。"坚持数年,必有好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坚持数年,必有好处,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的发展规律。笔要勤磨,越磨越亮;新手勤磨,上路不难;老手不磨,就要回生。长期写,不停笔,越写手越熟,越写笔越灵,有时候,信手拈来便是好题材,一气呵成皆是好文章,可谓"妙手偶得之"。我从1991初涉文学、新闻写作至今已有12个年头了,在区乡教育部门写教育题材文稿有2年,在纪委写纪检监察文稿有3年,在人大机关写人大工作文稿有7年,发表稿件大约有1200多篇。前些年一年发表稿件达300多篇,高峰期几乎每一个工作日发表一篇。1993至1995年连续三年获通江县新闻报道工作一等奖,1995年至1997年连续三年被省纪委杂志社评为优秀通讯员,1997年至2003年连续被《人民权力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1997被四川省纪委评为全省纪检监察系统新闻工作先进个人,2001年被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评为全省6名之一的优秀通讯员,先后有10多篇稿件获四川省宣传人大制度好新闻奖等奖励。特别是2003年以来,有30多篇稿件被省级以上媒体采用,有2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有3篇在《法制日报》上发表,有3篇稿件在《人民权力报》、《人民代表报》头版头条发表。我在深入调查后写的调查报告《我们对法律的期望》被评为2003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征文比赛一等奖,先后被《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等多家报刊采用。十多年的写作经历,我深深地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坚持就是胜利,勤奋就会成功。        
        契诃夫说过:"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在写作中,我真切的体会到"文章不厌千回改”的重要性。修改是提升文章质量和品位的重要手段。"删出成品,改出精品”。首先要"千锤百炼”文章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展示作者功力的"窗口”。作标题,要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的锤炼精神。客观地说,人大新闻确实有它枯燥的一面,倘若标题再呆滞无神,必然很难吸引读者。其次要非常讲究文章语言。文章语言既要有文采,又要朴实无华。"文如看山不喜平”。"鼓打千锤,当不得雷吼一声”。文章要写得丰满,但不能臃肿,正如穿好了西服,可别在外面再套上个马夹。写人大稿件有时需要"油盐柴米酱醋茶”都交代,但有时却需要突出一点、以约求丰。获取写作素材要有"海量”,应用素材就要"小气”,不能轻易放他们"过关”。人有神采,则楚楚动人;稿有文采,则熠熠生辉。语言朴素永远是读者对作者的要求。鲁迅主张"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郭沫若要求"少用形容词”,老舍倡导"充分地相信大白话”,高尔基要求自己的语言必须朴素,"仿佛同一个亲爱的朋友谈心”。比如在写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发言,就不要过分有意修饰人物语言,有时要原汁原味,要让别人说话,不能替别人说话。还有一点就是人大新闻稿件短为贵、快为上,这也是新闻写作的准则。"水泡的馒头”没人爱吃。写短文,不仅有思想观念的问题,也有写作功底和文风的问题。海明威为何下笔简练而有神,他主张"站着写”。前铺后垫,前呼后拥,层层加码,段段包装,是长稿件的通病。文章越长,读者越少。所以,写人大新闻稿件要牢固树立短而精的意识。        
        (作者单位:四川省巴中市人大常委会)
        中国人大网    2004年6月1日        责任编辑    李红军
编 辑: 系统管理员
责 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