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人大宣传通讯员的体会
郭文正
我是1996年调入西峡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的,几年来一直从事文字工作。在完成大量公文写作的基础上,积极在人大新闻宣传领域里进行探索和实践,每年都有三四十篇稿件在上级报刊上发表,已连续六年被评为省、市、县人大宣传先进个人。
在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实践中,我感到,要想当好一名人大宣传通讯员,既应重视载体的时效性,把握好时间,做到思维快、笔头快;又应注意载体的期限跨度,把握好文章的深度和力度,体现对工作的指导意义,做到多积累、勤思考、常琢磨。具体讲,就是坚持做到“八到”。
一、“听到”+“问到”。人大机关各工委工作职能划分比较细,虽然工委与工委之间是相通的,但作为通讯员也不可能把每个委室的工作都了解得十分清楚,特别是委室组织的一些小型活动、日常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性做法等。而这些内容恰恰需要我们去积累、总结、分析、升华,最终写出好文章。对于这方面的信息,只要听到就不要轻易放过,要主动向有关部门询问情况并摘要记录下来。有些内容或许在当时看来并不能支撑起一篇文章,或许还会显得过于平常,但是一旦需要时,就会成为素材,而且在问的过程中,还有可能发现许多不曾听到的相关信息或闪光点,抓住闪光点,可能就会让我们立即撰写出一篇文章。我写过一篇人物通讯《张代表的履职“秘诀”》,先后发表于《中国人大》、《法制日报》,就是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听到张国华代表的履职情况,于是向有关部门询问后采写的;我写过的另一篇通讯《串起小珠成大景》,则是在我县双龙镇搞土地管理法实施情况执法检查中,跟代表座谈时听到的情况。当然这些文章并不怎么出色,但我从中体会出,“听到”加“问到”可以帮助我们捕捉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写作素材。
二、“身到”+“心到”。在西峡县人大常委会,凡是各委室组织的大型活动,都邀请办公室参加,这为我做好通讯员工作提供了很多机会。但是对于这种优势,很长一段时间自己体会不到。在参与各委室工作时,总觉得不是办公室的工作,了解一下情况就可以了,所以很多时间跟在别人身后,做旁观者走马观花。轰轰烈烈过后,只掌握了活动的表面情况,当提笔需要写东西的时候,要么只能写一篇动态报道,要么干脆只写一条信息。其实在很多情况下,还是有内容可以挖掘的,关键是在参与的过程中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会,用心去追踪。这样,往往会发现很多活动都是有连贯性的。当我们了解了活动的整个过程、组织者的意图以及工作的关联性以后,再去撰写文章,就会比较容易地摆脱没有内容可写的状况。2003年4月份,我参加代表联络工作委员会组织的关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代表议政会,从组织者和代表的发言中,感觉到议政会的背后代表们做了很多工作,而常委会此前组织代表视察市容市貌、植树、参加清理环境卫生活动等,与议政会都是有一定关联的。于是很自然地抛开单纯的议政会,而以侧记的形式去记录代表议政会的过程,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实践使我体会出“身到”加“心到”,可以帮助我们丰富笔端。
三、“事到”+“理到”。我觉得作为一名人大宣传通讯员,不能只关注一些具体的事情,还要善于从具体事物的分析中悟出一些道理。人大报刊的读者大多是人大工作者、人大代表。他们希望从人大刊物中学到一些人大工作的经验,得到一些启发,包括得到一些理论上的指导。这是读者的希望,也是刊物的需要,作为通讯员应该将刊物的需要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撰写这类的文章也应该是任务之一。但是这种体裁的文章写起来比较有难度,需要有实践经验,特别需要在实践中出感悟,从一个一个具体事物中去分析、去研究、去寻找规律。所以功夫在笔上,更在脑子里。思想上的勤奋比工作上的勤奋还难做到。虽然我个人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写文章也不算多,但是从别人的成功中越来越体会出,提高自己必须朝着这个方面去努力。而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我尤其感觉到“事到”加“理到”,不仅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写出好文章,而且还能吸引读者取得好效果。
四、“想到”+“笔到”。我作为人大宣传通讯员,又在办公室工作,优势的一面是与各部门之间的接触多,了解情况的机会多,但劣势也比较突出,就是事务性工作较多,静下来写稿件、思考问题的时间相对比较少,这样很容易把通讯员的工作放置一边。比如,有时有写文章的想法,可是一忙事务就放下了,待事过境迁再提笔写时,不是意义不大就是兴趣不足。回想起来遗憾不少。现在体会到要想做好通讯员工作,就要勤动脑、常动笔。特别是当有写作欲望时,一定要把握好“火候”,趁热打铁,尽力做到“想到”后“笔到”。这样才能更多地把地方人大工作的情况反映上去,不失通讯员的职责。
(作者单位:河南省西峡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中国人大网 2004年7月20日 责任编辑 李红军
在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实践中,我感到,要想当好一名人大宣传通讯员,既应重视载体的时效性,把握好时间,做到思维快、笔头快;又应注意载体的期限跨度,把握好文章的深度和力度,体现对工作的指导意义,做到多积累、勤思考、常琢磨。具体讲,就是坚持做到“八到”。
一、“听到”+“问到”。人大机关各工委工作职能划分比较细,虽然工委与工委之间是相通的,但作为通讯员也不可能把每个委室的工作都了解得十分清楚,特别是委室组织的一些小型活动、日常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性做法等。而这些内容恰恰需要我们去积累、总结、分析、升华,最终写出好文章。对于这方面的信息,只要听到就不要轻易放过,要主动向有关部门询问情况并摘要记录下来。有些内容或许在当时看来并不能支撑起一篇文章,或许还会显得过于平常,但是一旦需要时,就会成为素材,而且在问的过程中,还有可能发现许多不曾听到的相关信息或闪光点,抓住闪光点,可能就会让我们立即撰写出一篇文章。我写过一篇人物通讯《张代表的履职“秘诀”》,先后发表于《中国人大》、《法制日报》,就是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听到张国华代表的履职情况,于是向有关部门询问后采写的;我写过的另一篇通讯《串起小珠成大景》,则是在我县双龙镇搞土地管理法实施情况执法检查中,跟代表座谈时听到的情况。当然这些文章并不怎么出色,但我从中体会出,“听到”加“问到”可以帮助我们捕捉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写作素材。
二、“身到”+“心到”。在西峡县人大常委会,凡是各委室组织的大型活动,都邀请办公室参加,这为我做好通讯员工作提供了很多机会。但是对于这种优势,很长一段时间自己体会不到。在参与各委室工作时,总觉得不是办公室的工作,了解一下情况就可以了,所以很多时间跟在别人身后,做旁观者走马观花。轰轰烈烈过后,只掌握了活动的表面情况,当提笔需要写东西的时候,要么只能写一篇动态报道,要么干脆只写一条信息。其实在很多情况下,还是有内容可以挖掘的,关键是在参与的过程中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会,用心去追踪。这样,往往会发现很多活动都是有连贯性的。当我们了解了活动的整个过程、组织者的意图以及工作的关联性以后,再去撰写文章,就会比较容易地摆脱没有内容可写的状况。2003年4月份,我参加代表联络工作委员会组织的关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代表议政会,从组织者和代表的发言中,感觉到议政会的背后代表们做了很多工作,而常委会此前组织代表视察市容市貌、植树、参加清理环境卫生活动等,与议政会都是有一定关联的。于是很自然地抛开单纯的议政会,而以侧记的形式去记录代表议政会的过程,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实践使我体会出“身到”加“心到”,可以帮助我们丰富笔端。
三、“事到”+“理到”。我觉得作为一名人大宣传通讯员,不能只关注一些具体的事情,还要善于从具体事物的分析中悟出一些道理。人大报刊的读者大多是人大工作者、人大代表。他们希望从人大刊物中学到一些人大工作的经验,得到一些启发,包括得到一些理论上的指导。这是读者的希望,也是刊物的需要,作为通讯员应该将刊物的需要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撰写这类的文章也应该是任务之一。但是这种体裁的文章写起来比较有难度,需要有实践经验,特别需要在实践中出感悟,从一个一个具体事物中去分析、去研究、去寻找规律。所以功夫在笔上,更在脑子里。思想上的勤奋比工作上的勤奋还难做到。虽然我个人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写文章也不算多,但是从别人的成功中越来越体会出,提高自己必须朝着这个方面去努力。而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我尤其感觉到“事到”加“理到”,不仅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写出好文章,而且还能吸引读者取得好效果。
四、“想到”+“笔到”。我作为人大宣传通讯员,又在办公室工作,优势的一面是与各部门之间的接触多,了解情况的机会多,但劣势也比较突出,就是事务性工作较多,静下来写稿件、思考问题的时间相对比较少,这样很容易把通讯员的工作放置一边。比如,有时有写文章的想法,可是一忙事务就放下了,待事过境迁再提笔写时,不是意义不大就是兴趣不足。回想起来遗憾不少。现在体会到要想做好通讯员工作,就要勤动脑、常动笔。特别是当有写作欲望时,一定要把握好“火候”,趁热打铁,尽力做到“想到”后“笔到”。这样才能更多地把地方人大工作的情况反映上去,不失通讯员的职责。
(作者单位:河南省西峡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中国人大网 2004年7月20日 责任编辑 李红军
编 辑: 系统管理员
责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