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制定有效财税激励政策鼓励节能减排重大科技专项攻关
河北日报讯(记者石磊、史文通)节能减排必须要有突破性进展,否则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如何完成节能减排的硬指标,成为我省代表讨论最热烈的话题。
关键是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节能减排,结构调整是关键。”代表们认为,若要实现节能降耗目标,就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限制资源损耗大、污染严重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淘汰落后产能不能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赵国岭代表建议,一方面,国家要加快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建立鼓励淘汰落后产能和关闭落后企业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手段推动结构调整。
“没有技术支撑,节能减排就是一句空话。”王社平代表说,技术水平低是我国大部分企业能耗高、效益差、污染大的首要原因。要全面推进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加快提升节能减排的科技整体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紧扣重点行业和区域发展节能减排的科技需求,攻克一批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国家应该研究制定有效的财税激励政策,鼓励重点企业进行节能减排重大科技专项攻关。
发挥“无形之手”的巨大力量
“不要让节能‘违法’成本比‘守法’成本低!”王超代表呼吁。我国水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企业所交超标排污费仅相当于污染治理费用的10%至15%,部分企业宁愿交纳排污费也不愿积极治理污染。
王超代表建议,要充分发挥市场这一“无形之手”的作用,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进行调配。首先要改革资源产权管理制度、资源定价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提高资源使用税费,建立并完善资源初始产权有偿分配和使用权交易制度;根据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制定资源价格;建立行业的资源环境绩效标准和识别制度;激励和强制手段并用,提高企业污染物排放的违法成本,促使企业规范行为,自觉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的责任义不容辞
“企业是节能减排的责任主体和利益主体,必须勇挑重担。”李振江代表说。节能减排不仅是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企业在关注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同时关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李振江代表说,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严重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切实抓好节能降耗工作。节能降耗不仅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也是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最有效的途径。企业应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加快设备革新,建立低能少耗、无污染生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