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安全感10年保持95%以上王金财代表解读杭州密码
■法制日报记者卢杰 马岳君
9次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2012年获得“中国最美幸福城市”大奖。10年来,安全事故3项主要指标连续实现“负增长”,刑事案件发案率逐年下降,群众安全感始终保持在95%以上。浙江杭州,这座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绿城,不仅是“幸福中国”、“美丽中国”的缩影,更堪称“平安城市”的典范之一。
杭州在平安创建方面有什么特色举措?取得了哪些经验?对此,杭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金财代表向《法制日报》记者作了解析。
作为东部沿海城市,杭州较早地感受到了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压力。2002年9月,杭州市委明确提出打造“平安杭州”的战略决策。
“我们不仅要打造治安好、犯罪少的‘小平安’,更要打造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大平安’,真正使‘平安杭州’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群众利益的民心工程。”王金财说,由于有较好的起点,“平安杭州”建设从一开始就被定位于一篇大文章。
此后,杭州市委、市政府明确了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首善的社会治安环境、良好的民主法治环境、稳健的经济运行环境、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等目标定位,整体推进平安建设。
在“大平安”理念支撑下,10年来,杭州将“平安杭州”建设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推进。在领导干部考核上,实行“两张牌”、“两本账”制度,“经济指标与平安创建指标同时下达,同时交账”。
同时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多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事项,暂缓实施或停止实施。2010年以来,共对1084件重大决策、重点工程开展风险评估,暂缓实施或调整38件,停止实施9件,较好地防范了发展中的重大不稳定问题。
平安建设搞得好不好,最终还是要看群众有没有享受到平安带来的成果。王金财表示,在“平安杭州”创建中,杭州市坚持突出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连续多年开展破解民生“七难”工作,推动就业援助和困难帮扶,推进医疗管理体制改革,办好名校集团战略等惠民实事。
杭州外来人员聚集,人数占到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为让外来人员也能参与平安创建、共享发展成果,杭州市建立了外来务工人员救助专项资金,建设了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出台贷款、租金等5大类创业扶持政策,提供子女就学、困难救助等关怀,努力实现“新杭州人”有收入、有房住、有书读、有医疗、有社保、有组织、有安全、有救助。
通过发动群众参与,杭州平安创建已经形成各行各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在整体推进“平安县(市、区)”、“平安街道(乡镇)”和“平安社区”建设的同时,还推出了平安企业、平安校园、平安商场等14个载体的创建活动,覆盖面达90%以上。
“现在,杭州市已将社区(村)划分成1.1万个网格,组建各类服务团队2万余个,基本形成主城区15分钟社区服务圈。”王金财说。
“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不能割裂,必须做到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王金财表示,下一步,杭州市将积极把平安建设纳入法治轨道,依法解决各种问题,推动依法行政,增强市民法治意识,把法治建设贯穿到平安建设全过程。
法制日报北京3月16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