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监督 > 综合报道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断创新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

开展专题询问让人大监督更有力

来源: 法制日报  浏览字号: 2013年02月26日 08:58

图为2010年1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法制日报讯 记者于呐洋 开展专题询问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断强化监督的一个创新举措。5年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针对热点问题,多次开展专题询问,内容涵盖医疗、教育、住房、饮用水安全等,督促政府有关部门解决“顽疾”。

  2010年6月底,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就国务院关于2009年度中央决算的报告首次开展专题询问。2010年8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审议国务院关于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专题询问。2010年12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举行大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

  而在2010年,粮食与医疗问题正是当时老百姓关注的热点。开展专题询问,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一个重要方式,也使全国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加大了监督工作力度、提高了监督的实效性。

  专题询问是否只是温和地发问和走过场?这曾是相当一部分人的疑虑。

  2011年10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对国务院关于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牟新生提出,2008年以来,国务院和有关部门下发了29个文件,但没有一个文件系统地阐明解决我国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的整体思路是什么,零敲碎打的东西多,缺乏一个顶层设计。在这次专题询问中,牟新生的询问并不是最“尖锐”的。

  2011年12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委员们频频发问:“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怎么解决?”“近期发生了多起校车事故,校车和校园安全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每次专题询问都通过网络全程直播,随着一个个尖锐问题的问与答,很多人渐渐打消了对专题询问的疑虑。通过专题询问,使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常设机关组成人员行使监督权的过程,置于老百姓的视野之下,也使人大监督更有力。

编 辑: 余晨
责 编: 余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