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发展观 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 蒋正华
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总人口1.54亿人。这些资源型城市大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而兴起并逐步壮大的。作为基础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型城市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长期集中于发展单一的资源型产业,财政上由国家统收统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一些城市主体资源衰减、经济结构失衡、职工生活困难、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据统计,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已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闭坑,390座矿城中有50座城市资源衰竭,300万下岗职工、1000万职工家属的生活受到影响。许多因资源而建的城市,随着资源逐渐枯竭,生产难以为继,负担日益加重,财政日益陷入困境。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已经成为事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战略问题。
一些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思路:一是建立全新产业,实现结构转型,如日本将九州煤炭工业区成功改造为高新技术产业区;二是延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实行开拓转型,如美国休斯敦由石油开采城变成石油研发城带动相关的机械、水泥、钢铁、电力、粮食及交通运输业发展,又进而借国家布点宇航中心之机,带动为其服务的电子、仪表、精密仪器产业的发展。德国鲁尔、法国洛林等资源型城市类似的转型也已经进行了30多年,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功经验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借鉴。同时,从这些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实践看,尽管他们有着巨大的财力支持,成功转型也需要几十年的努力。而对于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尚无足够实践经验,同时财力较为紧张,这就要求资源型城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各种政策、财政、智力、行政支持条件,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发展接续产业为主攻方向,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使产业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由一元化结构向多元化结构转变,走一条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资源型城市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是中共中央在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参政党,农工党将继续围绕党和国家这一重要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建议,为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献计出力。
来源:《人民日报》 2005年04月01日
中国人大网 2005年4月1日 责任编辑 包瓴瓴
编 辑: 系统管理员
责 编: 包瓴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