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助推“四个宁夏”建设
访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李春雷 曹健)去年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提出全面建设开放宁夏、富裕宁夏、和谐宁夏、美丽宁夏的战略目标。作为全国首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宁夏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实现这一战略蓝图?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两会期间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后,各地都在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宁夏有何具体部署?
李建华:改革是宁夏发展的关键抉择,也是最大的红利。宁夏区域小,容易一竿子插到底,适合做改革的“试验田”。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宁夏立足实际,围绕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和制约瓶颈,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下一步宁夏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力争在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金融改革、农村改革、城镇化改革、民生保障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现在宁夏经济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要迈过结构调整这个坎,爬过转型升级这个坡,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高速度,要保持合理、没水分、有质量、有效益的经济增长,不能单纯以GDP论英雄,要通过创新驱动、产业带动、企业能动,做强宁夏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宁夏经济的“升级版”。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宁夏将紧紧围绕打造“在西部最优、比东部更优”投资发展环境,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切实提高行政效能,真正让企业和群众少交钱、少跑路,少走程序、少跨门槛。
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宁夏将实行“三个一律”,凡负面清单以外、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直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由基层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审批权限,自治区级权限内的企业核准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制,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减肥”“瘦身”,力争到今年底行政审批事项减少50%。并通过实施审批流程再造,力争年内行政审批平均办结时限压缩50%。
记者:宁夏不沿边、不靠海,作为我国首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力争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个战略支点,宁夏对外开放将如何取得突破?
李建华:从悠悠古丝绸之路到如今的中阿博览会,开放,一直是宁夏人未变的梦想和追求。近年来,中央批准建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设立银川综合保税区,允许宁夏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宁夏先后举办了三届中阿经贸论坛和一届中阿博览会,进一步扩大了宁夏与阿拉伯国家及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中央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宁夏也处在重要节点上。这些都为宁夏扩大开放提供了宝贵机遇。
开放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大开放才能有大发展。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要按照国家的战略布局,发挥宁夏的优势,借助中阿博览会、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开放平台,把宁夏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
作为全国首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宁夏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加强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在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特别是在财税、金融、土地、环保、进出口、航权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有关部委已明确给予一些特殊政策支持,铁路、公路以及河东机场扩建,信息、能源通道建设等加快推进,银川综合保税区于去年封关运行。
现在各方面对试验区寄予很大期望,我们将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通过一项一项的改革,一件一件的创新举措,逐步创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框架,全力打造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
综合保税区是试验区的窗口,宁夏将探索建立“一区多园”的模式,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的经验,培育保税区产业配套能力,建立贸易投资便利化工作机制,提高通关效率,推进综合保税区创新发展,使之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中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地处西部生态脆弱区,当前环境保护更显紧迫,宁夏将如何描绘“美丽宁夏”画卷?
李建华:一些外地客商、游客到宁夏后普遍反映,宁夏空气清新,阳光明媚,适宜居住、休闲、旅游,这一评价来之不易。
宁夏地处祖国西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当前环境约束日益趋紧,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让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宁夏最大优势”的理念,坚持不懈抓生态建设,努力把宁夏建设得更加美丽。
为实现这一目标,宁夏将加大减排治污力度,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考核和监管,建立倒逼机制,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对治污不达标、偷排漏排的企业,该关的关,该停的停,绝对不要有污染的GDP。宁夏还要控制好资源开采的节奏、进度、规模,进一步完善煤炭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促进资源有序开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此外,我们要巩固现有生态建设成果,继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创新生态建设投入机制,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建设。大力植树造林种草增绿,抓好沿山、沿河、沿路、环湖大绿化大整治,加快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巩固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成果,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地面积,加快恢复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构建我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贡献。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宁可发展的速度慢一些,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把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协调、精神文明和人民幸福作为重要目标,加快建设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塑造美丽心灵,着力打造绿色家园、宜居家园、精神家园。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后,各地都在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宁夏有何具体部署?
李建华:改革是宁夏发展的关键抉择,也是最大的红利。宁夏区域小,容易一竿子插到底,适合做改革的“试验田”。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宁夏立足实际,围绕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和制约瓶颈,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下一步宁夏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力争在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金融改革、农村改革、城镇化改革、民生保障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现在宁夏经济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要迈过结构调整这个坎,爬过转型升级这个坡,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高速度,要保持合理、没水分、有质量、有效益的经济增长,不能单纯以GDP论英雄,要通过创新驱动、产业带动、企业能动,做强宁夏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宁夏经济的“升级版”。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宁夏将紧紧围绕打造“在西部最优、比东部更优”投资发展环境,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切实提高行政效能,真正让企业和群众少交钱、少跑路,少走程序、少跨门槛。
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宁夏将实行“三个一律”,凡负面清单以外、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直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由基层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审批权限,自治区级权限内的企业核准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制,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减肥”“瘦身”,力争到今年底行政审批事项减少50%。并通过实施审批流程再造,力争年内行政审批平均办结时限压缩50%。
记者:宁夏不沿边、不靠海,作为我国首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力争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个战略支点,宁夏对外开放将如何取得突破?
李建华:从悠悠古丝绸之路到如今的中阿博览会,开放,一直是宁夏人未变的梦想和追求。近年来,中央批准建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设立银川综合保税区,允许宁夏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宁夏先后举办了三届中阿经贸论坛和一届中阿博览会,进一步扩大了宁夏与阿拉伯国家及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中央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宁夏也处在重要节点上。这些都为宁夏扩大开放提供了宝贵机遇。
开放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大开放才能有大发展。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要按照国家的战略布局,发挥宁夏的优势,借助中阿博览会、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开放平台,把宁夏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
作为全国首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宁夏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加强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在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特别是在财税、金融、土地、环保、进出口、航权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有关部委已明确给予一些特殊政策支持,铁路、公路以及河东机场扩建,信息、能源通道建设等加快推进,银川综合保税区于去年封关运行。
现在各方面对试验区寄予很大期望,我们将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通过一项一项的改革,一件一件的创新举措,逐步创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框架,全力打造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
综合保税区是试验区的窗口,宁夏将探索建立“一区多园”的模式,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的经验,培育保税区产业配套能力,建立贸易投资便利化工作机制,提高通关效率,推进综合保税区创新发展,使之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中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地处西部生态脆弱区,当前环境保护更显紧迫,宁夏将如何描绘“美丽宁夏”画卷?
李建华:一些外地客商、游客到宁夏后普遍反映,宁夏空气清新,阳光明媚,适宜居住、休闲、旅游,这一评价来之不易。
宁夏地处祖国西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当前环境约束日益趋紧,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让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宁夏最大优势”的理念,坚持不懈抓生态建设,努力把宁夏建设得更加美丽。
为实现这一目标,宁夏将加大减排治污力度,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考核和监管,建立倒逼机制,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对治污不达标、偷排漏排的企业,该关的关,该停的停,绝对不要有污染的GDP。宁夏还要控制好资源开采的节奏、进度、规模,进一步完善煤炭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促进资源有序开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此外,我们要巩固现有生态建设成果,继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创新生态建设投入机制,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建设。大力植树造林种草增绿,抓好沿山、沿河、沿路、环湖大绿化大整治,加快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巩固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成果,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地面积,加快恢复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构建我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贡献。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宁可发展的速度慢一些,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把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协调、精神文明和人民幸福作为重要目标,加快建设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塑造美丽心灵,着力打造绿色家园、宜居家园、精神家园。
编 辑: 孟玉
责 编: 孟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