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其他 > 2016年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 >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健康发展 > 湖南采访

两型社会建设:长株潭样本

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  浏览字号: 2016年06月29日 08:12

湖南长沙市,远大住工集团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以工业化生产方式取代了劳动密集型的手工方式,以预制装配式干作业取代了现场湿作业,仅需30天就可以建起一栋楼。图为厂区生产线一角。

湖南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创造性地开展了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探索和实践,打造了湖南林业新业态,图为林下种植的铁皮石斛。程晖/摄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程晖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有效途径。两型社会如何建?我们在实践中取得了哪些成功经验?

2007年12月,中央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二五”时期实验区已全面完成第二阶段改革建设任务,在湘江保护与治理、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石漠化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防治、防护林建设、重要水源地保护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2016年,湖南省启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第三阶段改革建设,加快湖南经济发展绿色转型。8年多的时间,长株潭试验区取得了哪些成效和经验,有什么新的设想和举措?近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新闻采访组来到湖南长沙、株洲、湘潭等市进行实地采访。

两型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

由于各种原因,湖南省经济并不发达,人均GDP比较低。在这种现实情况下,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走只追求速度、加快发展的道路,还是勒紧裤腰带、走两型发展之路;是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还是走两型发展的新路?对于这个问题,长株潭试验区成立之初,人们的思想并不统一,甚至有“超前论”、“吃亏论”、“无用论”等模糊认识,认为两型社会建设会束缚发展、影响发展。

湖南省委、省政府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决定咬紧牙关走两型促转型的道路。以加强顶层设计为重点,形成两型社会建设的“行动路线图”,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形成两型社会建设的“长株潭模式”,以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为重点,形成一批走在全国前列的生态文明改革经验成果,以实施“一号重点工程”为重点,形成“水陆空”污染整体联动治理模式,以落实“三通四化”为重点,形成区域经济自主一体化的“长株潭样本”,以两型示范创建为重点,形成从“盆景”到“花园”、从“天女散花”到“遍地开花”的两型改革建设新格局。

“我们坚决杜绝‘带血’的GDP、‘黑色’GDP,并没有让湖南的经济发展停滞和倒退。”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姜玉泉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从湖南省政府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到,长株潭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由2007年的37.8%上升到2015年的43.2%。“十二五”期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级作用进一步凸显,带动全省GDP增速超过10%。湖南省经济总量2012年迈上2万亿元台阶,2015年达到2.9万亿元,年均增长10.5%,跨入量质齐升新时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由2010年的14.545.839.7调整为去年底的11.5其中服务业增长11.3%,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9%,有色金属加工、黑色金属加工等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比2010年下降了4.6%。相反,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过去5年年均增长17%以上。

而更令人欣喜的是,长株潭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治理开创新局面,带动湖南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14年长株潭城市群万元GDP能耗比2007年下降了47%,提前3年完成第二阶段目标任务。而作为国家探路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科学发展模式的先行者湖南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过去5年,完成了湘江保护与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清水塘等五大区域整治效果明显。全省98个江河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断面95个,占96.9%,比2014年增加5.1%,湘、资、沅、澧四水干流46个省控断面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全省14个市州所在城市30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6.7%。2015年全省14个市州所在城市首次全面按空气环境质量新标准评价,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77.9%。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常德、张家界6个环保重点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75.5%,较上年提高8.1%。国家下达的环保目标任务也超额完成,国家要求到2015年底,湖南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项污染物排放总量较2010年分别下降7.2%、9.8%、8.3%和9.0%,而湖南省实际分别下降9.97%、10.85%、16.07%和17.77%。

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是改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长株潭试验区建设的主题词是改革,改革是试验区的灵魂和根本。在推进长株潭试验区建设的过程中,湖南大力推进一系列重大改革,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围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价格杠杆调节机制,探索运用招拍挂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实施阶梯式水电气价格,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围绕发展两型产业,推进产业准入、提升和退出机制改革,通过实施惩罚性电价等措施,排除“三高”企业,倒逼落后技术和产能改造升级;围绕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推进监管机制改革,建立两型社会建设标准体系,探索实施绿色GDP考核,切实加强技术监督、法律监督,加大对湘江等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围绕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信贷、绿色采购及生态补偿机制改革,探索和推广碳排放交易等等。实践证明,改革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根本保障。

比如,2014年起,湖南省对长株潭城市群、大湘西、大湘南和洞庭湖四个板块,实行分类考核。启动研究对限制开发区取消GDP考核的办法措施,79个限制开发区的县市区不考核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提高经济结构、效益和生态环境等指标的权重。长株潭地区建立两型社会评价和绿色GDP评价体系,包括经济社会、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三个一级指标和单位GDP能耗、单位建设用地产出、人均综合用水量、城市污水处理率等29个二级指标。开展两型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和薪酬绩效直接挂钩等。

流域“一盘棋”共治“一江水”

湖南作为著名的有色金属产业之乡,涉及重金属污染排放的行业就有十多个,作为湖南人民的母亲河,湘江流域面积占湖南省国土面积的40%,承载着全省60%的人口、75%以上的经济总量和60%以上的污染,既是湖南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水资源、水环境问题最突出的流域,一度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2013年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将湘江保护作为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

位于湘潭岳塘区境内、湘江边上的竹埠港老工业区最早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长期的化工生产,该区域企业产出的污水、废气、废渣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离子对湘江、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了严重污染。作为湘江流域重金属治理中7个重点治理区域之一,竹埠港在全流域率先实现化工企业全关闭,并在全国率先探索PPP模式治理重金属污染。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湘潭岳塘竹埠港地区作为全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单位。

在湘潭竹埠港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处理中心,记者看到,昔日的湖南科源科技化工有限公司厂房已经彻底平整,被改造成土壤修复中心,共分为污染土壤堆存区、污染土壤修复区、以及修复合格土壤存放区。

负责这个地区土壤修复的湖南永清环保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目前从污染点运输过来的受污染土壤,在这里经过一个工艺流程的处理后,将转换为合格土壤。在修复区内,眼前这台正在作业的挖掘机把调试好比例的药剂,与受污染土壤进行搅拌,使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与修复药剂充分混合反应,达到中和重金属的目的。目前日处理污染能力为1500~2000立方米,处理达标的土壤应用于道路路基等基料回填。

该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目前已基本完成金环颜料厂区的土壤修复工作,已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壤16000立方,即将启动三号地块的土壤修复,易家坪片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项目也即将启动。

湘潭市环保局的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截至目前,湖南省要求竹埠港关停的28家企业已经全面实现停产并签订关停协议,目前已经有25家企业完成验收。通过对28家企业全面摸排,认真听取各企业家的意愿和诉求后,湘潭实行疏堵结合,“一企一策”。通过出台政策,奖励关停;协调外迁,服务关停;推进项目,征收关停;综合执法,倒逼关停。

关停28家企业后,竹埠港地区的环境污染程度较关停前大大减轻,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经监测,全年共减少用电量约9600万度,减少用煤量约14.5万吨,减少废水排放约260万吨,减少废气排放约20亿立方,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约2000多吨。随着该地区污染排放的骤然减少,湘江湘潭段干流地表水质迎来了一个转折点,3个监测断面达标率首次全部达到100%。竹埠港区域化工企业的关停使得地区产业重新洗牌,倒逼的机制实施“腾笼换鸟”,竹埠港地区也正在加快朝核心滨江商务区、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推进治理和开发。

而在醴陵市东富工业园,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感受到旗滨玻璃集团搬迁后转型升级带来的活力。厂区内见不到几个工人,“机器人”完成玻璃的搬运、切割和装运。

“株洲已明确提出,将旗滨集团位于石峰区的玻璃生产基地整体迁出市区,公司认识到这是株洲加快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于是果断作出搬迁醴陵、新建基地的决策”。旗滨集团东富工业园的负责人表示。

“醴陵这个项目整体规划投资50亿元,到今年4月份,5条生产线已全部投入生产,日产量达到3100吨,同时环保设施全面投入运行。”该负责人强调说:“醴陵旗滨环保要求只会更加严格。醴陵旗滨生产线将全部改用清洁能源天然气,将减少大量污染物排放,比如二氧化硫将削减2/3,另外把原来设计的5根烟囱改为了1根。”

他介绍,醴陵旗滨还将上线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环保设施:采用全氧燃烧技术、布袋式除尘等一系列新装备新工艺。其冷却水和玻璃碎渣,完全循环使用。同时,集团实施污染物源头控制,综合治理技术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对环境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针对湘江流域日益严重的水污染、水生态问题,为实现流域从管理到保护的跨越,立法保护迫在眉睫。2008年开始,湖南省水利厅多方呼吁,积极推动立法工作。立法过程中,积极对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等战略部署,深入流域各地广泛调研,多方听取意见建议,找准问题,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流域管理经验。历时5年,历经4次审议,2013年4月《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成为我国第一部江河流域保护的综合性地方法规,湖南省从此迈入了依法治江、从严治江的时代。

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湘江保护与治理成效初步显现,2014年,湘江流域水功能区达标率为85.9%,Ⅱ、Ⅲ类水质占评价河长的98.3%。

打造长株潭“绿心”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结合部有一座昭山,方圆522平方公里,因“山市晴岚”成为潇湘八景之一。在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有关部门曾酝酿将昭山开发成工业园。然而,湖南省委、省政府下定决心、排除干扰,拒绝了这种“方案”,将昭山定位为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绿心”,并于2011年出台《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明确其中89%的面积禁止和限制开发。

有一系列的数据为“绿心”注解: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5%,区内各条水系都达到Ⅱ级以上。负氧离子含量达到5000以上,是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的最高值。

昭山将全区51%的土地划定为“禁开区”,并与各大投资商约定了建设中的三不“主义”:山不推,树不砍,水不填,“坡度25度以上不开发”。开发为生态让路,产业以生态为标识,“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能以影响未来发展为代价谋得眼前利益,决不能以破坏人与自然关系为代价获取表面繁荣。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昭山要走的是一条绿色崛起的道路。”昭山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杨晓军说,“处理好注重保护与科学发展的关系,原有生态的提质注重内涵,传统产业的提升注重绿色,新兴产业的引进注重高端。”

如何发展产业?发展怎样的产业?昭山示范区也有清晰的定位。杨晓军表示,昭山境内资源禀赋独特,发展基础较好,优势明显,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高端商务、健康养生等现代服务业。

一是加快产业转型。投入2亿余元退出和拆迁能耗高、污染重、不符合两型要求的工业企业20多家;积极推动瑞泰科技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支持华凯机械等企业走“互联网+”道路,提高工业企业科技含量,实现转型发展。二是发展绿色产业。加快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创意、高端商务、健康养生等绿色产业,严格招商选资,对准入项目及开发强度进行严格控制,坚持不利于生态保护、两型建设的项目坚决不招,不符合发展定位的产业坚决不引,拒批重污染工业项目19个,拒绝200多家不符合生态规划的企业,全区未引进任何一个纯地产性质项目和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文化旅游方面,已引进的中建仰天湖、江苏国信昭山晴岚、昭山风景区提质改造等项目都是符合两型要求、文化内涵浓郁、产业运作模式成熟、品牌效应明显的战略项目;健康养生方面,作为长株潭的“绿肺”和“氧吧”,昭山示范区具有发展健康产业无与伦比的优势。昭山国际养生旅游示范园项目稳步推进,湖南省政府已确定将湖南健康产业园项目总部经济区和湖南省健康产业集团公司总部落户昭山……

两型社会建设全民总动员

在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及全省两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湖南坚持把全民参与、共建共享作为重要内容和方法,既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又重视发挥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通过示范创建把全民动员起来。深入开展两型示范创建活动,推动两型社会建设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营造了全社会广泛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

醴陵市攸县农村,花团锦簇,像一个大花园,每家每户都是两层的小楼房。听当地人说,很多年前这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到深圳当出租车司机,挣了钱回到家乡,盖起楼房,做起了网购物流,并出钱修路建设美丽乡村。在攸县一家农户院子里,有几个垃圾分类桶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王大爷告诉记者,垃圾桶里分门别类装着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焚烧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等。将厨余垃圾堆肥还土,可回收垃圾进行集中收集等。

在韶山村石山组左仲华家,左仲华指着屋后的两个电表告诉记者,一个电表是自己家里消耗的电量表,另一个是自家生产的电量表。原来,在政府的支持下,左仲华在自家屋顶建设了装机容量3千瓦的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年发电2000度以上。在他家后院,左仲华建起了两套污水处理设施,家里养的几十头猪的粪便和家里的生活污水通过污水处理设施流入人工湿地,养殖粪尿通过沼气池处理,沼液用来浇蔬菜和花木,沼气用来煮饭烧菜等。照明用节能灯泡,房前屋后花香四溢,绿意盎然,垃圾分类处理,成为两型家庭的典范。

在韶山的华润学校,两型教育深入学生的课堂中,这里不仅开设了两型校本课程,开发了两型校本电子教材,并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教改活动,如两型教研课、两型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两型课件制作赛等。

通过监督管理使全民行动起来。将两型社会建设的责任和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成为广大干部的共识。。推行绿色财政、绿色金融、绿色采购、绿色消费,企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意识显著增强。加强PM2.5、水质等环保数据的监测和发布,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广大群众参与监督节能环保工作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程晖)

编 辑: 冯涛
责 编: 李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