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学文代表提问

全国人大代表俞学文:尊敬的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各位委员,我是来自浙江基层的代表,我们浙江的民营企业是最多的,应该说为国家税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这里审议的《中小企业促进法》执法检查报告,对浙江的民营企业是极大地鼓舞。这两天我认真审议了陈竺副委员长所作的中小企业促进法执法检查实施情况的报告和审计工作的报告,两个报告求真务实,我们听了非常高兴,表示赞成。给这两个报告点个赞。
结合这两个报告我想谈点银行、金融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问题。我平时做了很多调研,受浙江很多企业家的委托。一直以来都讲融资难融资贵,为什么贵?为什么难?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绵强调,多个民营企业座谈会上要坚定要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不允许压贷、收贷、抽贷,民营企业都是一家人,这些对民营企业都是极大的鼓舞,尽管中央非常重视,融资难贵问题依然突出,金融问题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甚至导致中小企业面临破产,现在是越来越严重,愈演愈烈,很多企业家说成也是银行、败也是银行。中央提出防范金融风险,我觉得我们目前的金融机构是防范的是小风险,形成了恶性循环。银行各管各的,自己收回来了,不管别的银行。一家企业有多家融资机构,一家银行收了,连带多家银行肯定都要收。这样,企业如何受得了,资金就像人的血液一样,抽调20%、30%还能活,实体经济不是一天两天形成,需要一个周期,周期发展可能五年十年才能做强做大。
融资为什么贵?现在基准利率是4.7%,上浮利率加起来可能是6左右甚至7左右。银行要企业存贷比,你不存款,你的融资额度就要下压,这就造成了贵。因为我贷出来的钱是要流动的,不能存银行,存银行的利息是很低的,贷款利息是在银行的就行低,要六七左右。一年一贷一还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假象,银行的还款续贷假象,是一个虚的,任何一个实体经济都是实力不够强,一年一贷都是靠政府的转贷资金和民间的高利息转贷,不是企业自身钱拿去转贷,如何用自身企业的钱转贷,需要提前四个月钱存在那里不动,才能完全转贷,所以一年一贷非常不科学,无形增加企业负担3、4左右。所以企业融到的钱,一半以上是体外循环掉的,金融机构拿6%的利息,企业实际消耗1分或者1分多左右,这样就造成贵。解决这个问题是要取消目前的存贷比,还有一年一贷的转贷的不合理方式。前面金融监管的领导讲,他说展期、转贷,实际上银行是没有一家执行的,执行是1%左右。为什么?他们抽回去就是安全,银行就安全了。应该要改变这种转贷的方式,这个非常重要。
第二,融资难的问题,其实银行一直是嫌贫爱富的,也是釜底抽薪。企业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我们浙江银行上门来说你们可以联保可以贷款,经济形势不行,跑的比谁都快,企业就象一个墙一样,拆一块砖,大家都开始拆了,最后都倒掉,这么简单的问题,银行为什么弄不清楚?总书记讲防范金融风险,一定要看金融的大风险,而不是小风险。目前的追责不科学,也是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设计的,一方面不能抽贷、压贷,另一方面又追责银行行长扣工资,终身负责。前任的银行不认后任的银行,后任的银行不管前任的事,造成了只有收,这是最安全的。所以建议有三个,一个是存贷比考核是否进行改革。二是金融能不能取消一年一贷或者真正做到展期这种方式吗?让企业更加轻松。三是现在贷款手续太繁琐,每一单贷款20万,甚至两亿、两千万,要有40到50张纸,国家纸张的浪费,我认为5张纸就可以解决问题,为什么设计这么复杂。还有网点和金融机构越设越多,这些都无形给企业增加巨大的融资成本。能不能压缩甚至合并,网点是不是可以撤销一些。我就提这三个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郭树清回答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郭树清:谢谢这位代表的问题。你对银行机构的一些批评,很多都是符合实际的。但是为什么难呢?核心的问题还是如何识别风险、如何划分信用等级,特别是中小企业生命周期比较短,平均寿命比较短,有的今年设立明年就关闭了,有的可能能有两三年。我们现在有一个很好的现象,就是小微企业成长很快,但是淘汰的也很快,这都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也是经济活力的表现。所以,银行必须适应这个情况,银行要提高水平,两个方面我们能够做到的。一是浙江创造的经验,走村串户、扫街查数。查什么数?现在银行都逐步用互联网查数,其他方面的交易,工商、税务的交易。如果发现做得好就及时放贷。比如台州的一些银行做得很好,台州地区现在有2.8万的信贷人员就在下面跑,拿的是移动信贷平台,现场办理贷款。把企业的情况随时用图像、文字传回总行,那边就得到授信。这个不良率还很低,所以银行就很放心。过去一个信贷员管十来户企业,现在可以管二十户、五十户,多的六七十户,效果还很好。这样的企业确实他知根知底就敢给他贷款,不用中断贷款就能解决无还本续贷的问题。
但是也有一些银行不具备这个能力。我们要建立敢贷愿贷的机制,必须建立在能贷、会贷、了解信息的情况下,知道这个企业的根底才敢贷。续贷也是这样的情况。所以首先强调银行提高自己的风险识别能力,把信用信息基础设施搞好。同时推广新的贷款产品,比如“无间贷”、 “连连贷”、“循环贷”产品,缩短续贷时间,有的需要花一个多月,确实要改进,贷还是不贷很快就要做出回应。降低续贷门槛,强化政策合力,和其他部门加强配合,解决好企业“过桥”难和贷款成本过高的问题。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