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昌琼委员提问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欧阳昌琼提问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欧阳昌琼:我的问题是关于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方面。对于中小企业信用状况难了解、信用信息难查询,信息不对称,是目前一些银行不敢贷、不愿贷,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中小企业促进法》第7条有规定,国家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社会化的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目前发改委、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以及商务、社保、税务、司法等部门都很注意加强信用信息体系的建设。但是从这次执法检查情况看,各部门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系统不能互联互通,信息不能整合共享。在实践中,有关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评价、公开、查询还很不方便,部门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统一共享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请问国务院有关部门将采取哪些有力措施推动解决这些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回答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包括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和社会信用信息共享两个方面,我分别介绍一下。
首先,我介绍一下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的相关工作。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有关部门一道,以共享为原则、孤网为例外,大力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取得积极成效。概括起来说,就是实现了3通,即“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一是网络通,就是统筹推进全国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推动62个部门、31个省级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接入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基本实现“网络通”。二是数据通,就是打破政府部门间的数据烟囱。报请国务院印发两批数据共享责任清单,10多年来未能打通的人口、法人等数据,取得重要突破,基本实现近80%的企业和群众办事服务高频数据在全国范围共享。三是业务通,就是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以打通群众办事百项堵点为牵引,在80个地市试点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次门”“最多跑一次”。
这项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您提到的部门间信息孤岛现象确实仍不同程度存在。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全面推广、深化扩展“数据通、网络通、业务通”的成果成效。一是联合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坚决避免新增“孤网”,持续深化和保障“网络通”。二是印发实施第三批数据共享责任清单,进一步加强数据供需对接,形成常态化数据供需对接机制,扩展共享范围,优化共享流程,保障数据供给,提高数据质量,进一步强化“数据通”。三是配合国务院办公厅充分发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一体化政务服务总枢纽作用,推进全国跨地域、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跨系统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不断深化“业务通”。
另一方面,我介绍一下社会信用信息共享相关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会同市场监管总局等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概括起来说,就是基本实现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一码归集”、“一库共享”、“一网可查”以及“广泛应用”。具体情况包括:一是“一码归集”,就是建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对包括4000万中小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赋予唯一的“经济身份证号”。二是“一库共享”,就是建成运行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目前平台已与44个部门、全国所有省(区、市)实现互联互通,累计归集信用信息约360亿条,与各部门、各地方每周更新共享数据超过2亿条。三是“一网可查”,就是建设“信用中国”网站,并提供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一站式”免费查询服务,实现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自决定作出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上网公示,网站日均访问量超过5000万次。四是“广泛应用”,就是充分运用信用信息和信用手段,在优化营商环境、发展普惠金融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向商业银行开放与融资授信密切相关的信用信息,开发无抵押无担保的“信易贷”产品,截至目前已发放信用贷款1.5万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此外,积极配合做好清理拖欠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账款工作。
您提到的部门间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不充分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仍然存在,这一方面因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从无归集到有归集、从“信息孤岛”“数据烟囱”到充分共享运用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我们的工作也存在大量需要改进的地方。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重点加强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
二是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查询。
三是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监管和信用奖惩。
以上汇报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郭树清回答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郭树清: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应该进一步加快推进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框架下,各个部门事实上都在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共享,构建中小企业信用与相关制度框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税务总局、海关总署也都建立了相关的行业信息系统,为中小企业公共信息共享提供了支持。人民银行通过发展高质量、高水平的征信市场,建立社会化的信用信息征集评价体系,实现中小企业的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
主要做的工作:一是建立并不断完善金融信息基础数据库。目前人民银行组织建设的金融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了1370万户小微企业信息,占全部建档企业的53%,除信贷信息外还收录了中小企业的注册登录信息、欠税信息、行政处罚信息、法院判决和执行信息,有371万户小微企业获得信贷支持。
二是支持企业征信评级机构发展。我们认为,政府信息归集很重要,但是也不能代替征信企业市场化的业务。因为它有专业化的信息要进行梳理和整理才能更好用。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人民银行先后备案了130家企业征信机构,这些机构的服务重点就是中小微企业,他们通过采集各个政府部门公开的中小微公共信息、互联网平台收录的企业交易信息和舆情信息、公用事业单位的中小微企业的用水用电信息等各种类型信息对中小企业进行市场化的信用评价,为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交易对手判断中小微企业信用状况提供了服务。
三是积极支持配合地方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积极参与联合配合地方政府搭建融资信息平台,促进银企对接。在广州、苏州、台州都有很多成功做法,时间关系不介绍了。截至目前,各地方建立的人民银行支持的地方信用信息平台累计为261万户中小微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累计约55万户中小企业获得了银行贷款,贷款余额达到11万亿元。加强中小微企业信息共享是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政府部门首先建立行业内的信息共享系统,再通过不同政府部门间的互联互通实现整体的信息共享。有分有合,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人民银行坚持政府+市场的发展思路,鼓励综合化和专业化并行。构建更高水平的社会信用体系。
一是鼓励地方建立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二是继续完善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相关部门的信息系统建设。加强中小微企业信息的互联互通。我们对其他部门的工作都要给予积极的支持。三是要大力发展企业增信市场,支持更多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入增信领域。特别是一些高科技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增信服务,建立市场化的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我的汇报就这些,请予审议。谢谢欧阳昌琼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