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 > 专题询问 > 问题

窦树华委员提问

来源: 中国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22年09月02日 11:15

窦树华委员提问

窦树华委员:环境保护法第三章、第四章对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作出了制度性规定。各地各部门加强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高。从执法检查情况看,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生态环境保护还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挑战,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请问,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下一步依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回答问题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尊敬的战书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窦树华委员的提问,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回答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保护,应该说,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其中一个标志性举措是启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各地区、各部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按照环境保护法相关要求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国人大常委会连续五年对生态环境领域相关法律开展执法检查,战书委员长每一次都亲自带队,这些都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工作。应该说,这几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我们身边蓝天白云渐成常态、清水绿岸随处可见,老百姓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都得到了显著增强。2020年国家统计局调查统计,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达到89.5%,比2017年提高了10.7个百分点。具体说来,主要的变化在三个方面:

一是空气质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全国的PM2.5年均浓度从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2020年(“十三五”末期最后一年)的33微克/立方米,去年又进一步降到30微克/立方米,降低比例分别达到28.8%、34.8%,可以说,历史性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第一阶段过渡值35微克/立方米。另外,一些重点地区改善幅度很大,北京降低幅度达到57.7%。所以中国也是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根据今年年初美国彭博新闻社的报道,从2013年到2020年的7年时间,中国大气质量的改善幅度超过了美国清洁空气法出台以来30年的改进幅度。

第二个变化是水环境质量方面。地表水环境质量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去年全国地表水Ⅰ-Ⅲ类好水比例达到了84.9%,这比2015年提高了18.9个百分点。长江干流全线实现Ⅱ类水质,黄河干流全线实现Ⅲ类水质。另外,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第三个变化是土壤环境质量发生了基础性变化。基础性变化主要是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土壤污染防治法,这部法律建立了我们国家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污染风险管控和安全利用等基础性制度。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国家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的安全利用率双双超过90%,污染风险得到基本管控,污染加重趋势得到遏制。这是“十三五”在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取得的成效。

“十四五”,中央已经明确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去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我理解,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十三五”坚决打好到“十四五”深入打好,不仅仅是用词的变化,更深刻的含义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和矛盾的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所以“十四五”我们将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依法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们也有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在战略上要保持污染防治攻坚的战略定力。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是总书记的明确要求。实际上我们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是在过去中低水平上的提升,我们面临的工作仍然十分艰巨。PM2.5的治理,现在对标是世卫组织第一阶段的过渡值,后面各阶段的过渡值还有25、15、10微克/立方米,最高标准值是5微克/立方米,所以路还很长。我们也会把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攻坚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考虑,统筹好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稳中求进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二是在方针上要坚持科学、精准、依法。尤其是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我们在下一步将针对当下一些企业尊法守法意识淡漠,数据造假、环评造假等问题继续开展深入治理。另外,地方依法治理能力偏弱,特别是现在一些地方搞形式主义,搞“一刀切”、运动式,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健全法律、完善制度,以及制度和法律的严格实施来实现。所以,“十四五”我们仍然要坚持用法律的武器治理环境污染,用法治的力量保护生态环境。

三是要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我们提出要做好“五个统筹”:一是统筹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王勇国务委员前面已经阐述得很清楚,这不仅是我们国家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态环境从源头和根本上治理和改善的需要。二是统筹好PM2.5和臭氧的协同治理。因为这两个污染物具有共同的前体物,即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如果把这两个前体物治理好,可以“一石二鸟”,既降低PM2.5浓度又降低臭氧浓度,这也是目前大气污染治理向深里走的必然要求。三是统筹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一个好水体、健康水体不仅要有好的水质,而且要有好的水生态,得有水有鱼有草。前面水环境不错,去年全国地表水Ⅰ-Ⅲ类好水比例达到了84.9%,基本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但是水生态的保护和修复方面还是短板弱项。四是要统筹好城镇与农村。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还是一个突出短板,尤其是农村的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十四五”将结合乡村振兴计划提升这方面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五是统筹好传统污染物和新污染物,尤其是对一些高毒性的新化学物质加大调查和风险管控力度。

四是在具体行动上,已经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制定了八大标志性行动。蓝天保卫战方面围绕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围绕臭氧污染治理,围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在碧水保卫战方面,我们将围绕城镇和县城黑臭水体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开展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在净土方面,围绕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开展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行动。

以上是我对窦树华委员问题的回应,请批评指正。谢谢。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