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艺华提问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艺华提问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艺华:黄河是全世界治理难度最大的河流之一,历史上曾经“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黄河保护法设立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专章,通过多年的努力,黄河治理成效明显。但是,黄河流域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地上悬河”等问题目前还未得到彻底解决。同时,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引发灾害的风险依然存在。
请问,下一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进一步加强黄河流域水沙调控,完善黄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谢谢!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回答问题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非常感谢你的提问,你在提问中开宗明义就讲到了黄河是全世界治理难度最大的河流之一,我赞同您的观点。因为黄河在全世界范围内看,无论是年输沙量还是水流平均含沙量以及复杂的水沙关系,黄河都是世界冠军。这样的世界冠军当下来,又衍生了许多单项冠军。比如,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地淤积抬高,致使黄河下游成为当今世界最高的地上悬河,河床比河南开封市铁塔附近的地面高13米。比如黄河下游河道频繁决口改道,都是因为河床的不断淤积抬高,到了一定时候就决口改道。从公元前602年第一次记载了黄河决口以来,到1938年蒋介石下令扒开郑州的花园口的2540年间,我们统计下来决口了1590次、改道26次。这就是刚才艺华委员提到的黄河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来历。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黄河保护法》之所以立得好,就是它牢牢抓住了这一症结,设专章对“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这一关键问题作出法律规定。我们翻遍了世界上所有的河流治理法,没有一部能够像《黄河保护法》这样把水沙调控作为专章设置的。下一步,我们将牢牢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把《黄河保护法》关于“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的规定落实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上:
第一,加快完善流域水沙调控和防洪工程体系。一是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科学布局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建设,高标准推进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深化黑山峡水利枢纽前期工作,增强黄河洪水泥沙的调控能力。二是健全水沙调节机制。完善以骨干工程为主的调控体系,充分发挥黄河干流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水库、黄河支流故县、陆浑、河口村水库等干支流骨干水库联合调水调沙作用,维持下游河道河槽行洪能力,确保河床不抬高。有了干支流的一系列调控水库之后,我们就像调鸡尾酒那样,能够把黄河的水沙关系由不协调调整为相对协调的关系。比如像小浪底水库,我们可以通过人工异重流的办法把高浓度的泥沙排沙出库,高浓度泥沙出库以后,我们利用小浪底以下的支流上的清水水库下泄清水,把它稀释掉、调控成一种相对和谐的比例关系,导致黄河下游的河床不再淤积抬高。这个办法我们这些年已经用了,从2002年开始进行调水调沙实验,到现在已经进行了20多次的调水调沙的运行。黄河下游的河床和2002年相比平均降低了3.1米,过去是每年淤高10厘米,现在我们通过这种调水调沙的运行,实现每年下降10厘米,所以通过水沙调节的机制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第二,加快推进现代化雨情、水情、沙情监测预报体系建设。要搞调水调沙必须把各地、各个来源区的洪水、泥沙做出详细和准确的预报,才能进行水库调节。水沙监测预报体系的建设,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一是建设以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组成的“第一道防线”,对“云中雨”监测预报。二是建设以雨量站为主体的“第二道防线”,对“落地雨”监测并开展洪水预报。三是建设以水文站为主体的“第三道防线”,对洪水、泥沙演进进行测报、预报,形成贯通“云、雨、水”,覆盖 “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的监测预报链条,实现延长洪水预见期和提高洪水预报精准度的有效统一。
第三,加快完善流域洪涝灾害防御工作体系。主要建构三方面机制:一是建构单元最小、全面覆盖、严密有效的责任落实机制。二是建构科学专业、支撑有力、反应迅速的决策支持机制,这个支持机制是要通过数字孪生体系的建设,在数字流场上提前进行模拟试验,支持实际的运行。三是建构权威统一、运转高效、分级负责的调度指挥机制。从三方面的机制建设完成后,我们就能有效地支撑整个黄河流域防洪综合体系和水沙调控体系的科学、有效、精准运行。谢谢!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