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人民大会堂机修组工作的那些日子
汪永年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我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年代。当然,我们大会堂在那个时代也是这样的。特别是进入七十年代,大会堂所使用的机电设备大都已经老化,需要更新,但当时国家经济困难,拨给大会堂的维修资金很少。为了保证设备安全运转和各项活动任务的顺利完成,当时主管大会堂的领导老红军刘剑的主导思想,是一切都要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制作设备,解决任务的需要,保证完成各项活动、任务。
在刘剑的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机电处的全体职工除完成本职维修管理工作外,还参与了大量的设备制作任务。大到厅室空调系统的改造、新冷库的兴建工程,小到餐车、洒水车的制作等,都由我们大家自己动手解决。
我记得大概是1972年,当时的洗碗机使用了十几年,一是设备老化,水温达不到消毒要求,二是洗碗量小,不能满足工作的要求。此设备当时在国内没有生产厂家,所以,领导决定将新洗碗机的制作任务交给机电处机修组。我正是为了配合完成这项任务,从机电处通风组借调到了机修组的。于是,我在机修组一干就是几年。在这几年里,我与机修组的各位师傅一起完成了很多机电设备的制作任务。
提起大会堂建成后所用的洗碗机,原是上海一家工厂制作的。经文化大革命后,制作洗碗机的工厂已不存在了。现在要制作一台新洗碗机,对于我们这些技术工人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一台机电设备的制作,要经设计、作图、制造、安装、调试等工序。可我们这些人,虽然有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但要设计、制图,真是有点赶鸭子上架——难。但在那个时代,我们在毛泽东思想的教导下,只要一声令下,任何困难都是压不倒我们的。于是,我与机修组的师傅们接受了任务后,就开始了分工。因为我学过一点机械制图知识,这制图的任务当然也就交给了我。那时,要制作一台新的洗碗机,我们没有什么理论书籍可参考,只能以原洗碗机的结构及我们对新洗碗机的使用要求为依据,进行设计、制作。新的洗碗机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是水泵高温不上水的问题。因为,原有洗碗机在水加热到100°C时,水汽化后就不上水,水温如果达不到100°C,洗的碗就达不到消毒效果,所以,制作新的洗碗机必须解决水泵的结构问题。
这时,我们正好了解到北京友谊宾馆有一台从欧洲进口的小型洗碗机,该机在高温下,水泵上水很好。于是,我同申忠民、王富宝两位师傅,利用晚上十点至凌晨人家设备休闲的时间,将这台洗碗机的水泵拆开,查看了它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并当场绘制出草图。等我们将水泵恢复原貌时,天已经大亮了。回到单位后,也没有休息,大家就在一起研究我们所要制作水泵的结构及流量等数据。
由此,按分工进行的洗碗机制作工作开始了。那时,对于我们这些老同志来说,文化理论水平都不是很高,靠的是我们对工作的满腔热忱及多年工作积累的经验。就我个人来说,在技校所学的一点制图知识,要设计、制图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在制作洗碗机的过程中,对设计、制图中不懂的,就买来《机械制图》、《机械原理》等书籍,边学边设计绘图边干。我们就是以这种工作精神,经机修组全体同志近三个月的日夜劳动,一台集碗具多级清洗,清洗消毒质量高,清洗碗具速度快、效率高,泵体高温汽化上水好,符合设计要求的新洗碗机制作出来了。这台洗碗机经使用单位试用后,他们非常满意。在以后的几个月里,我们又日夜赶制了两台洗碗机,从而保证了以后大型安全洗碗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以后的几年里,我同机修组的同志们先后又制作了造纸机、烤鸭炉、肥皂机、脱粒机、扬场机、吊车、钢筋机、餐车、洒水车等设备。可以说,我在机修组以后的几年里,只要是大会堂的任务需要,只要是领导下达的任务,我们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
以制作造纸机为例,当时为了保密,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大会堂的大量内部文件都是自行处理。为了完成制作造纸机的任务,我们几位师傅到造纸厂参观造纸流程,回来后,依据大会堂手纸用量的需要,也是边设计绘图边制造。虽然造纸要经过粉碎、制浆、脱水、滚压、烘干、切割等复杂的流程,要制造出几十个大的部件,把他们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协调的运转系统,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但经过我们几个月日夜的艰辛努力,造纸机造好了,并投入了运转。那时,造出来的大批洁白柔软的手纸,不但满足了本单位的使用,很多中央单位和中央首长也都使用并反响很好。
我再着重提一下我们制作的烤鸭炉。当年的烤鸭炉是由我们与煤气公司共同设计制作的(煤气公司主要负责煤气火及煤气管路)。按今天的说法,可以说是专利产品,因为它在国内烤鸭业及相应生产单位是从来没有的。这台烤鸭炉,可以把要烤制的鸭子吊在炉内。在烤制过程中,鸭子即可围着中心转,也可以自转。因而,烤出来的鸭子着火均匀,外焦里嫩,味道极佳,很受中央领导及大家的赞赏。这种烤鸭炉实用经济,烤出的鸭子质量好,且大会堂宴会用烤鸭量很大,为此,我们共制造了大小三台烤鸭炉,满足了宴会的使用。
在机修组工作的那些年里,我与机修组的同志们在一千多个日夜里生产出数百件设备,为保证大会堂各项政治活动、任务的顺利完成做出了我们的贡献。在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年代,我们虽然日日夜夜奋斗,每日也感到很劳累,虽然每日的辛勤劳动没有一分钱的加班费,但我们的劳动是愉快的。
每当我们生产出一件设备,每当一台设备使用后得到领导及使用单位的好评时,我们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就会成为鼓舞我们继续做好各项工作的动力。我在机修组工作的几年里,边干边学,技术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对改革开放后,我到局资料组和机电处设备管理科工作打下了基础。后来,在设备管理科工作时,中直机关组织的工程师职称考试我能通过,是对我在机修组几年的辛勤劳动和努力学习技术业务的最大奖励。
在我一生的工作中,在机修组工作的几年时间虽然短暂,但最为难忘。回忆这段历史,是想告诉今天的青年人,要永远记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党的传家宝,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我们个人不断学习、不断努力的成才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