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深化国企改革最好时机
——访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铿
在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引发举世关注,而“国有企业”这个实力强劲又举足轻重的企业群体更是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改革是今年全国人代会的“主旋律”和“主题词”,国企改革则是今年全国人代会上重要的热点话题。
就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铿。这位副主任委员主要从国企改革的紧迫性、国企改革与民企发展的关系、国企改革的重点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贺铿指出,国有企业的资产实质上属于国家、属于全体国民。之所以出现“央企利润大增惹来非议”的现象,其实,公众非议的不是业绩增长,而是央企的利润、红利如何分配、垄断坚冰如何打破、社会责任如何履行等问题。下一步要深化改革,建立机制,让国企为国家和社会创造财富。
“我在十年前就曾提出过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打造国民经济的脊梁,现在我仍然坚持这一说法。”贺铿强调,我国国有企业经历了艰难的改革历程,近20年来,央企不断做大做强。2011年,中央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
贺铿表示,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坚持市场竞争性,打破国家垄断性。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大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社会影响面大,公众关注度高。同时,还应看到,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民营企业所创造的财富比例占中国GDP70%以上,每年吸纳的就业人数占新增就业人数80%以上,缴纳的税赋已成为县域财政的支撑力量。因此,应当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条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新36条’从2010年国务院出台至今已两年多,但现实中‘新36条’落实情况并不理想。”贺铿进一步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2012年将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金融、能源、电信等领域,营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而且全国人代会开幕的同一天下午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记者会上就明确表示,国务院各相关部门要确保在今年上半年出台‘新36条’具体的实施细则,解决在一些行业、领域存在的“玻璃门”、“弹簧门”现象。“对此我非常期待。”
“我们应当认真吸取‘保8’的经验教训。在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的改革进程中,仅依靠政府投资和信贷增长来拉动经济发展远远不够。”贺铿指出,“在政府投资须缓行、房地产面临严厉调控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该共存共荣、互相补充和竞争、共同发展。”
2011年年底,国务院国资委曾指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路径日渐清晰,国有企业正在向两个方向集中,并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不同的国有企业:一种是功能定位于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保障的国企;另一种则定位为在大企业层面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国企。
对此,贺铿表示,从自身改革来讲,国企改革的关键一步是股份制改革,真正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改革。从和民营经济的关系来讲,国企应在关乎国家战略利益的领域发挥作用,同时国有资本应从经营性、竞争性领域退出,国企垄断、大肆扩张等问题也应通过改革来解决,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贺铿还指出,不能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国企收入差异太大,还要规范国有企业高管的工资制度,严格按个人所得税进行征缴。在国有企业内部,职工的收入分配问题也应有规划,国企高管和职工收入也不能相差太大。
“无论2012年多么复杂,我都希望是一个改革年。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改革都必须抓紧进行。现在是深化改革的最好时机,只有深化改革才有可能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贺铿强调。(记者 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