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听听委员怎么说

文/本刊记者 王 萍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7年08月15日 15:42

/视觉中国

    4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的报告。426日,会议对这一报告进行了分组审议。这一重要的监督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推进制造业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

    424日,受国务院委托,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时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实现了年均9%的增速。

    苗圩介绍,尤其是2015年“中国制造2025”实施以来,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具体指导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11个专项规划指南,推动出台一批配套政策措施,各省(区、市)制定了贯彻实施方案或行动纲要,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各方协同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2016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为全国GDP实现6.7%的增速奠定了坚实基础。

    报告指出,首先,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突破,是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之一。尤其是在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促进工业企业降本增效、补齐实物产品质量短板等方面的突破,值得关注。其次,先进制造业发展和新动能培育取得了新进展,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第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取得新成效。从2010年至今,我国工业投资规模从13万亿元增长到22.8万亿元。第四,制造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苗圩表示,尽管我国制造业具备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和条件,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总体特征是大而不强,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仍未根本扭转。

    具体表现为:创新能力整体偏弱,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整体水平不高,品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调整还有待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广度、深度不够。

    此外,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当前制造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成本上升构成了制造业发展的现实挑战。资源环境、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价格不断上涨,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任重道远。

    与此同时,我国在世界制造业格局中面临高端回流和低端转移的“双向挤压”。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力图重振制造业,抢占发展先机。与此同时,不少新兴国家也把发展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

    报告认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推进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振兴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

    为此,报告列出了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包括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增强制造业发展后劲;加快结构调整优化,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补齐科技成果转化短板,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制造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

    张德江委员长参加分组审议委员热议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26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分组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的报告。张德江委员长参加审议。

    在审议这一报告时,出席会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成员、各省(区、市)人大常委会负责人、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普遍认为,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国务院、各部门、各地方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制造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一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下一步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统筹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积聚创新驱动势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完善法治和政策,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对于报告中提到的一些难点与问题,委员们建议,要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降低企业成本、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着重发力。

    委员建言一:在发挥市场作用时应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必须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发挥市场作用时也应该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吕祖善委员指出,在充分肯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的新成效的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因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是一个新任务,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总是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很好把‘企业该干什么、政府该干什么’理清楚。特别是企业很多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没有能很好帮助解决,反而是去管了不少应该由企业自己干的事情。”吕祖善指出,转型升级要想取得理想效果,必须将“充分发挥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这两句话落到实处。

    陈昌智副委员长建议,在一些重大项目方面,国家应该集中财力和物力,特别是要把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组织起来,让它们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攻关,才能真正拥有一个强国所需要的制造业技术。

    吴晓灵委员指出,对于政府的产业引导基金,要让敢于承担风险和能够承担风险的市场投资基金去做这项业务,这是效率更高的市场化选择;而政府应通过完善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引导社会企业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刘德培委员认为,中国作为追赶型经济体,更需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而不是简单的强制性作用。

    罗亮权委员指出,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市场改革,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将市场应该承担的职责还给市场,通过制定和实施精准产业政策,激活市场机制,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逐渐让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企业、产品协同发展。要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坚持市场导向。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解决国有企业产能过剩和机制体制的问题。要加强政策引导、技术改造升级,激发企业活力。

    委员建言二:继续降低企业成本

    报告在谈到下一步重点工作时指出,要降低企业成本。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涉企收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土地供应制度,支持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发展先进制造业,精简归并“五险一金”,降低企业用能用地用工和物流成本。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营造简洁透明、更加公平的税收环境。

    吕祖善指出,现在企业在转型中面临需要政府帮助的问题,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的负担重,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负担重。“中央和国务院看到了这个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措施。这两年减负、降成本是有效的。这个工作还需要加大力度,做细做实。”吕祖善说。

    郑功成委员也建议,应在营造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环境方面多下功夫。在郑功成看来,总体上降低企业成本,应该是结构性改革中的头等重要任务。“要把企业的成本总体上降低,这是一个治标兼治本的政策取向。现在企业税收高、费用高、融资成本高、交易成本高,一些企业甚至靠高利贷才能维持企业的生存。所以,降低企业成本必须要多管齐下,这不是单靠某一个方面就可以完成的任务。”郑功成指出。

    委员建言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报告指出,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制订《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年度计划,对接制造强国战略任务和重点领域,健全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加快经营管理人才、创业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报告提及的这些内容,引起了委员们的关注。车光铁委员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工匠型人才培养工作。他指出,随着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技术的广泛应用,“机器换人”已成为企业生产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就目前各地基层情况看,“机器换人”后,一方面,带来了企业用工需求减少、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显现出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等明显不足的问题,形成了一种新的就业结构性矛盾。

    “对此,应进一步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积极推进制造企业与职业教育院校的人才联合培养,大力培育和稳定工匠型人才队伍。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开展技术工人在职培训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现有产业人才学习进修的积极性,合理调整优化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车光铁建议。

    庞丽娟委员建议,要以人才来支撑制造业高端、智能、优质、绿色和安全发展。同时,她还建议,要进一步注重一线工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养的培训。“要转型升级,要提高产品质量,让百姓对国产产品有足够的信心,也避免企业外移,一线工人和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技术和职业综合素质非常重要。所以,要进一步注重对一线工人、农民工的职业技术综合素养的培训,以加快适应制造业向高端、优质发展的需求。”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