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在合作中推向前进
文/本刊记者 张宝山
在曾经的世界版图上,亚欧大陆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统称其为“丝绸之路”。打开当今的世界地图,中国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再次让这古老而又崭新的道路焕发出无限活力。
2013 年9 月7 日,出访哈萨克斯坦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第一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倡议。他说,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一个月后,2013 年10 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东南亚,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他提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重要倡议,着眼于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是推动地区和全球共同合作繁荣,充满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积极响应中国提出的这一开放包容的发展合作倡议,广泛凝聚共识和力量,筑牢“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加深相互合作中将“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一带一路”战略与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契合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新形势下扩大全方位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要致力于使更多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我们希望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合作,实现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政策沟通、民心相通,共同打造开放合作平台,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
“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
“‘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符合各国加快发展的内在愿望,有助于促进沿线经济建设和全球经济繁荣,有利于加强人文交流、维护世界和平。”2016 年5 月18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香港出席“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促进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与新型工业化,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让发展成果实实在在地惠及沿线各国人民,为世界经济加快复苏增加正能量、增添新活力。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推动沿线各国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伟大构想,是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增进友谊、密切合作、共创未来的崭新篇章。”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王晨在出席2016“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致辞时表示。
“‘一带一路’战略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升级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加强全球经济合作提供了契机,为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丰厚福祉。
诚然,“一带一路”战略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其中蕴含着的包容、联动、互惠等核心发展理念与新发展理念在内容上高度契合,都是统一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中的。
“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丰厚福祉
按照“一带一路”倡议确定的路线图,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中国同30 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协议,同20 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为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丰厚福祉。
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中,中国积极与沿线国家在港口建设、航空港建设、铁路建设以及其他相应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开展充分合作。2016 年当地时间10 月5 日,由中国铁建等中国企业承建的“亚吉铁路”首趟列车开通,连接起埃塞俄比亚首都与吉布提首都,开启了非洲人民梦想把所有非洲国家的首都用高速铁路连接起来的圆梦之旅。2017年2 月5 日,一列来自哈萨克斯坦、装载有720 吨小麦的火车抵达中哈(连云港)物流中转基地,该批小麦在江苏连云港口岸换装海运发往越南,中哈粮食过境安全大通道正式贯通。
从中巴经济走廊启动一揽子重大项目建设,到中蒙俄等经济走廊抓紧开展规划编制;从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等10 多个重点领域国际产能合作的有序推进,到往返亚欧大陆两端的常态化国际运输机制形成;从索马里费诺力水利工程、坦桑尼亚姆巴拉利农场和鲁伏农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到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联合国粮农组织框架下的“南南合作”、埃塞俄比亚农业职业教育等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技术援助项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广泛开展制造业和农业等领域的全面深入合作,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工业化的手段,通过项目的合作,带动这些国家解决就业和民生问题,实现共同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的金融服务业也在积极走出去,与东南亚、南亚、中东欧等区域的国家开展合作,实现资金之间的融通。中国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专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丝路基金。自2016 年1 月16 日启动以来,亚投行目前共有57 个签署国,累计发放17.3 亿美元的贷款以支持7 个国家(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塔吉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缅甸、阿塞拜疆和阿曼)的9 个基础设施项目。未来,亚投行将逐步扩大贷款投资规模,改善借款国的城市设施、交通、能源供给能力和使用效率,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区域互联互通。自2014 年12 月29 日成立以来,丝路基金初步的粗略估计,累计合同投资额已经达到60 亿美元左右,推进了一批能源资源和产能合作领域的项目在沿线国家落地。
通过这些合作,中国进一步加强了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融通,相互之间扩大和培育了市场,更加畅通了贸易投资,降低了产品的生产运输和经营成本,让各国和各国人民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和实惠。
“一带一路”建设向世界传递中国正能量
“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不仅有效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而且向沿线国家和全球传递“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理念,向世界传递满满的中国正能量。
除了经贸合作之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不断扩大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等方面的合作,民心相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明显特征。
“通过文化走出去,可以增进中国民众与沿线国家民众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沿线各国民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而促进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发展。”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研究所执行所长黄日涵认为, “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不仅仅是为了中国的发展,更是中国作为世界性大国体现的“大国责任”和“大国担当”。中国政府站在全球的视野下,采用全球治理的角度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的正能量。不仅能够有效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更能有效的加强各国之间的民心相通,增进了解,为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正能量。
2017 年1 月17 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宣布,今年5 月,中国将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各国人民。2月21 日,从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这次论坛是中国首次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主题举办的最高规格的国际论坛,论坛已经邀请并且得到了很多国家政府官员和企业界人士踊跃报名参加的回应。
在总结经验、坚定信心的基础上,按照“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总体要求,“一带一路”建设正在着手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向着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