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正风反腐:不忘初心再出发

文/本刊记者 彭东昱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7年05月04日 10:37

2016 1 5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第五部《反腐倡廉蓝皮书》。蓝皮书调查显示,民众反腐败信心指数继续上涨,九成以上领导干部认可惩治腐败力度。摄影/ 中新社记者 君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坚定的政治勇气和担当精神,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四年多的持续努力,从严治党成效显著,党内政治生态大为改观,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

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

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2016 年岁末,中央对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作出了最新判断。

近年来,中央纪委几次全会都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有过基本判断,如五次全会“腐败和反腐败呈胶着状态”、六次全会“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到七次全会作出“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反映了反腐败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充分表明了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的显著成效。

反腐败压倒性态势是在党心民心上的压倒性,是在政治上的压倒,是在正气上的压倒。压倒性态势的形成说明我们掌握了反腐败的主动权,表明当前反腐败已经进入新的阶段。

在反腐败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态度坚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明确表态: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会辜负党、得罪人民。

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立下的军令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强烈的政治定力,按照既定节奏,实行有力举措,赢得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

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的形成,得之不易,得自于党中央的坚定决心和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得自于抓住突破口和关键点,举措有力有效。一是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有机统一,提升了反腐败斗争的政治定位和政治价值。二是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坚持从治标到治本、标本兼治,部署合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当前重在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以时间换空间,不断赢得反腐败斗争的战略优势。党中央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八项规定、反“四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三是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重视抓早抓小,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把纪律挺在前面,是思想认识的一次飞跃,是管党治党的理论创新。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抓早抓小,能够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一个人的问题演变为一家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腐败增量,促进了压倒性态势的形成。四是以理想信仰信念强基固本。五是抓“关键少数”。要求党员同志做到的,领导干部要率先做到;要求党员干部不能做的,领导干部率先不做。六是抓责任担当,强化问责。问责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以强有力问责督促各级党组织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

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的形成,得自于不断织密织严制度的笼子。十八大以来,围绕“在建党100 周年时,全面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目标,党中央出台或修订的党内法规至少55 部,超过现行党内法规的三分之一。近年来重新修订、制定的党内法规包括《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 《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 《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 《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若干规定》等,使管党治党的制度笼子越织越严、越织越密。

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的形成,得自于党和国家自我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十八届六中全会首次将监察机关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并列,体现了监察权与行政权的分离,体现了现代国家治理的权力分立原则。

2016 年: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形成的关键年

2016 年,我国反腐力度不减,重拳频出。一如既往的高压态势,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反腐无死角,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从年初的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到年末的“已经形成”,一词之变折射出态势转折。

建章立制。1 1 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正式施行。4 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发布。7月,《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出台。11 2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三地试点。12 25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决定规定,在三地及所辖县、市、市辖区设立监察委员会,行使监察职权。将试点地区人民政府的监察厅(局)、预防腐败局及人民检察院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部门的相关职能整合至监察委员会。试点地区监察委员会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决定强调,实行监察体制改革,设立监察委员会,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

打虎不手软。根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数据,截至12 月,2016 年落马的省部级大老虎30 人以上,厅局级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超200 人。

拍蝇不放松。根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数据,截至2016 12 月,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共通报各级纪检机关查处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1157起,点名批评1748 人。据统计,点名道姓通报曝光的人中,违纪违法人员主要包括村(居)干部1000 多人、乡镇公务人员200 多人、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及其他400 多人。

“天网行动”稳步推进。11 16 日,潜逃海外13 年之久的“百名红通人员”头号嫌犯杨秀珠回国投案自首,这是第37 名归案的“百名红通人员”。中央纪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 月,2016 年“天网”行动共从7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追回908 人,其中外逃国家工作人员122人,追回赃款23.12 亿元,“百名红通人员”19 人。

巡视“回头看”卓有成效。2016 11 月,经中央批准,十八届中央第十一轮巡视对北京、重庆、广西、甘肃4 省区市进行“回头看”。继之前两轮集中巡视中央部门后,本轮巡视将完成对中央部门的巡视全覆盖,同时对事业单位开展集中巡视。

向“四风”顽疾开刀。把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体现在作风建设全过程,坚持经常抓、抓经常,看住重要节点,聚焦“关键少数”,紧盯享乐奢靡和隐形变异的不正之风。2016 年,中央纪委通报曝光典型案例44 起,涉及中管干部11 人;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4.1 万起,处理党员干部5.8 万起,给予纪律处分4.3 万起。

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四年多来,党中央对惩治腐败紧抓不放,利剑高悬,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成效显著,极大地提振了全国人民的信心。国家统计局2016 10 月底至11月底开展的全国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显示,92.9% 的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表示满意,比2012 年提高17.9 个百分点。与往年相比,2016 年群众的满意度、信心度、重视度、遏制度指标均有所提高。

2016 10 月,由中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开播,掀起收视高潮。苏荣、周本顺、李春城等十余位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的高官现身说法,透露鲜为人知的贪腐细节,剖析思想滑坡的心路历程,具有极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永远在路上》是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更是一份坚定不移的宣示。

虽然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并不直接意味着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从压倒性态势到压倒性胜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绝不能抱有歇歇脚、缓缓劲的心态,也不能因为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而丧失决心和信心。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任务异常艰巨复杂,这是一场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党要时刻保持警醒: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需要经历砥砺淬炼的过程,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力、更大的勇气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不断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不忘初心,不畏前程。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