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刘忠军:医者仁心的责任与担当

文/仰东萍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7年05月04日 10:45

刘忠军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

2017 1 10 日上午,袁先生再次来到北医三院。他忘不了,2016 年的6 12 日,就是在这里,他作为患者接受了世界首个3D 打印长达19 厘米的五节脊椎植入手术。今天,他是来复诊的。接诊医生就是当时的手术主刀医生——骨科主任刘忠军教授。当听到袁先生介绍自己可以每天接送孩子上幼儿园,可以开车,骑自行车,还能做些家务时,刘忠军欣慰地笑了……

作为医生,刘忠军运用高超医术,不遗余力地医治慕名前来的众多患者;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提出的“推广外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建议”对缓解国内用血紧张起到积极作用;作为最早将3D 打印引入我国骨科临床领域的开拓者,刘忠军带领着专家团队首创研发的金属3D 打印脊柱手术内植入物历经艰辛,终获成功,使我国在该领域的临床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在北医三院,同事们都愿意称高高瘦瘦、儒雅俊朗的刘忠军主任为刘大夫。因为,他曾说过,对一名医生而言,救死扶伤是其天职,用高超的医术造福患者,“大夫”这一称呼是伴随终身的最贴切的表达。

刘忠军,从医三十几年,不仅自己在脊柱外科肿瘤治疗领域多有建树,还带领着北医三院骨科荣获了教育部颁发给医院的首个“创新团队”称号。最近几年,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应用3D 打印技术进行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成就了多项“世界第一”。这些“第一”中,有让国人引以为豪的全球首个金属3D打印人工椎体,也有让国外同行赞叹称奇的高精尖手术技术。

刘忠军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制度之后的首批大学生。据他讲,从进入医学殿堂的那天起,他就树立起一个朴素的信念:将来做一名称职的外科医生,用高超的医术造福患者。这个信念一直伴随着他,也激励着他。多年修炼,终成正果。

2008 年,刘忠军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他越来越认识到整个医疗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医疗卫生事业作为整个国家发展建设中组成部分的重要性。

笔者从事宣传工作多年,是相关新闻的记录者、见证者,也是其对外传播过程的参与者。

在与刘忠军不断接触的过程中,在与他以及他周围同事或正式或随意的多次交谈之后,我愈发感觉到,以往对他的报道虽为数不少,但总体上局限于他在专业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实际上,在我看来,作为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一个社会人,他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情怀及他的使命和责任、担当更值得书写,更值得称道。经过多年的跟踪采访,越是深入了解,越是为刘忠军的医者情怀所感染,为其对事业的追求、对祖国的深情和对患者的关爱所折服。

我曾问过刘忠军这样的问题:“您想过在现阶段社会工作负担较重的情形下暂时减少一些临床工作吗?”他坦诚地告诉我:“兼顾专业领域的工作和社会工作确实很累,但很值得。我以医务工作者的身份当选人大代表是一种难得的机遇,更要看作是一种义不容辞的担当。我只有不忘初心,保持医者本色,并以对医疗卫生状况深入了解的优势在人大工作中认真履职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

刘忠军还向我透露了他近期内的两个奋斗目标:一个目标是作为学术带头人和国家重点科技专项负责人,继续大力开展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在他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取得一批能够惠及病人、提高疗效的原创性成果。让中国脊柱外科摆脱长期以来追随国外技术的局面,在某些方面实现超越,走在世界前列。另一个目标是尽己所能,在代表履职过程中,继续呼吁整个国家和社会对医疗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让医疗科技创新真正走上快速通道。他认为中国发展到今天,应当注重和强调自主知识产权,不断用我们自主创新的技术、设备和器材为国人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同时也让中国为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因为医疗科技创新无论对我们民族事业的振兴,还是对医改的深入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长期在医院里工作的我,非常清楚一位好医生对一位患者,以及对一家医院来说意味着什么。在接触和了解了刘忠军之后,我不由在想,一位有担当的来自医务界的人大代表对广大患者和医疗卫生领域意味着什么。我相信刘忠军无论作为医生,还是人大代表都是称职的,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事业需要这样的医者。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