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圆秦岭最深处
叶瑜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丹凤县土门镇副镇长、土门村党支部书记
土门村位于西北秦岭深处,“九山半水半分田”,绝大部分是坡地,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2010 年9 月,大学刚刚毕业的我就成为了这个村子的村官。在大学生都喜欢往城里跑的潮流中,我却选择了当一名村官,是因为我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我总觉得农村的日子也可以过得不比城里差,农村同样也有实现我人生价值的广阔天地。四年前,年仅26 岁的我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我觉得我这个梦想的分量更加沉甸甸了。
带领当地的老百姓脱贫一直是我梦想的最主要内容。2015 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陕西省省、市、县、镇、村五级书记抓脱贫,逐级立下了军令状,这也为我们基层干部廓清了主战场。
2016 年年初,我带领土门村干部通过入户调查、民主评议、走访核查、回头望等程序,逐组召开会议核定、逐户阐释政策,反复核查、反复讨论,精准识别贫困户129 户442 人,并按照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脱贫思路,引导驻村干部结合困难群众实际情况制定帮扶计划,因户施策,填写“双向承诺书”,发放包扶“明白卡”,确保全村贫困人口如期摆脱贫困。
经过一年的辛苦,我们终于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一是主动联系就业、扶贫等部门到村开展樱桃科管、家政服务、养殖等技能培训13 场次,累计受训400 余人,使每家贫困户都有人掌握实用技术,提高贫困户外出就业能力。为了拓宽就业渠道,组织土门籍在外创业人员11 人召开座谈会,号召定向从本村招聘工作人员,2016 年全村贫困户劳务输出79 人次。二是组织产业大户分析市场情况,科学调整产业规划,鼓励采用高低套种、合作经营的模式缩短产业周期,提高单位亩产。带动129 户贫困户林下套种大蒜80 余亩,帮助争取贴息贷款150 余万元。三是抢抓机遇,挨家挨户做政策宣传和答疑解惑,引导贫困户实施搬迁改善生产生活居住条件。2016 年,全村共实现贫困户脱贫52户173 人,其中产业脱贫31 户100 人,易地搬迁脱贫21 户73 人。
经济贫困状况的逐渐改善也让土门村的整个村容面貌和精神面貌不断地发生着改变。2016 年,土门村新修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1 座,安装太阳能路灯68 盏,新铺自来水管道8 公里,硬化银花河堤6 公里,硬化村组水泥路1.2 公里,实现了村组水泥路全覆盖,土门村人的村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围绕“畜药果劳”四大产业,依托养鸡专业合作社,发展带动养殖户4 户,年出栏大棚肉鸡150 余万只,生态散养鸡100 万只,新建百头肉羊养殖场2 个;依托中兴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70 户群众新栽黄姜、天南星、白芨380 余亩。全村人均收入从2011 年的4552 元,提升至2016 年的9875 元,增幅达96.8%,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人们脸上的笑容也变得越来越多。
当然,这些成绩的取得也不时伴随着许多小插曲。土门村面积狭小,人口密度又大,没有合适的场所建设简易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乱堆乱放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今年,我千方百计争取到环保部门的一个垃圾中转站项目,项目前期征地、补偿、工地三通等工作都很顺利,但就在机械进场开工建设时,所在地村民小组的一些老年群众炸开了锅。“中转站凭啥放在我们组?其他组就不产生垃圾?”“这么臭,怎么让人生活?”“垃圾产生的有害物质危害那么大,建到这里后代怎么办?”各种质疑喷薄而出,几十个妇女的矛头瞬间全指向了我一个人。面对群众的不解,我带领镇村干部顶着烈日奔波于田间地头,连夜挨家挨户宣传解释,分3 次租赁车辆带领群众参观已投运使用的垃圾中转站,让群众亲身体验。通过细致的沟通取得了群众的认可,20 多天后中转站终于顺利再次开工。
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包括成绩和小插曲,总体上,我觉得我当初做的这个“梦”真的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