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工作监督:直面社会热点,回应百姓关切

文/本刊记者 张宝山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7年05月04日 10:03

2016 4 25 日,《国务院关于2015 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这是新环保法实施以来,环保部首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专项工作报告。摄影/ 中新社记者盛佳鹏

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是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重点工作行使监督权的最直接、最基本的方式。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依法进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听取和审议了“一府两院”多个专项工作报告,为过去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六五”普法,成效显著

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从1986 年至2015 年,我国连续实施了六个五年普法规划,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就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作出六个决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重要部署,对法治宣传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法治宣传教育的基本定位、重大任务和重要措施。2016 4 月,党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六五”普法决议执行情况的报告和相关议案,通过了“七五”普法决议。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肯定“六五”普法工作,普遍认为五年来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常委会组成人员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转发的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七五”普法决议,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依法治理和法治创建,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要基础作用,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人大首次“年检”环保报告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2016 4 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关于2015 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这是根据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审议这方面年度工作情况报告,今后将形成制度化安排。

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普遍认为,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监督执法力度,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同时要清醒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环境保护工作必须长抓不懈、久久为功。希望国务院和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努力促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也要依照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向本级人大或者人大常委会报告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自觉接受人大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自然保护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2016 6 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关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

常委会组成人员普遍认为,国务院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在保护重要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和自然遗迹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面临较大压力,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管理机制有待健全,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区域布局尚需完善。常委会组成人员强调,各级政府和有关方面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科学规划自然保护区的设置和范围,健全投入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理顺管理体制,提升管理能力,加强综合治理,切实把自然保护区建设好、管理好、保护好。

部分出席人员提出,应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顶层设计,兼顾空间分布、生态系统类型、生态完整性,优化自然保护区布局,加快构建国家生态屏障;应着力破解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矛盾,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三者的关系;应统筹考虑、综合施策,深化相关领域改革,逐步理顺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机制;应依法强化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提高管护的科学化水平。

国企国资改革将继续向纵深推进

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企国资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指明了方向。为了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2016 6 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与体制改革情况的报告。

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肯定国企国资改革取得的积极进展,充分肯定国有企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同时强调,当前国企国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保持改革的定力和韧劲,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一要按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推动国有企业提质增效;二要强化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健全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加强企业党的建设,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和持续活力;三要完善国有资产资源监管制度,以管资本为主加强监管,不断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高教改革,实现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2016 8 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这也是国务院首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

常委会组成人员普遍认为,国务院和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认真实施高等教育法,我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能力显著增强,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大家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仍面临不少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大而不强、活力不够等问题比较突出,人才培养质量不够高,科研创新能力、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加强,高等教育总体水平与国家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期盼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遵循教育规律,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加强高等教育条件保障,引导公办民办各类高校办出特色、分类发展,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出入境管理更加规范,中国护照“含金量”大幅提高

2013 7 月出境入境管理法施行以来,全国出入境人员总量以年均6.7%的较大幅度持续增长。其中,2015 年出入境人员达5.2 亿人次,2016 年上半年为2.7 亿人次。2016 11 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出境入境管理法执行情况的报告。

报告指出,相关部门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推出一系列简化手续让公民出入境更加便利。实施在居住地办理因私出境入境证件政策、推广因私出境入境证件网上预约自助办理、全面推进证件电子化改革等。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签证便利化,中国护照“含金量”大幅提高。我国已与127 个国家缔结各类互免签证协定,其中8 个为全面免签协议;与39个国家达成63 份简化签证手续协定或安排;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国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已达153 个。

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肯定贯彻实施这部法律取得的成绩,同时强调,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的新形势,针对出入境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制定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外国人在华就业、留学生勤工助学、往来港澳等方面的配套管理办法,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出入境管理信息平台,进一步健全完善出入境管理体制,更好地规范出入境管理秩序,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深化司法公开,让公正“看得见、摸得着”

深化司法公开,是落实宪法法律原则、保障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的重大举措,是深化司法改革、建立公开透明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的重要内容。2016 11 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审议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化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情况的报告。

报告指出,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裁判文书超过2180 万篇,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网。“智慧法院”将加快建设,将建立全国法院统一的案件信息查询系统。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肯定了各级人

民法院全面深化司法公开、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取得的明显成效,同时希望各级人民法院进一步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切实做到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

部分出席人员提出,各级人民法院和法官应进一步增强推进司法公开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各级人民法院应全面落实公开审判的宪法原则,扩大司法公开范围,拓展司法公开深度,延伸司法公开功能,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司法需求;各级人民法院应加快建立和完善互联网站及其他信息公开平台,构建体系完备、信息齐全、使用便捷的司法公开平台;应加快推进司法公开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应建立健全司法公开的保障机制。

实现公平正义,努力使检察工作向更高目标迈进

侦查监督具有维护国家安全、依法惩治犯罪、保障基本人权、防止冤假错案、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2016 11 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审议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侦查监督、维护司法公正情况的报告。

报告指出,检察机关持续加强对立案活动的监督,坚决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既打击犯罪,又保障人权。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各级人民检察院忠实履行法定职责、加强侦查监督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予以充分肯定,希望各级检察机关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紧围绕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积极完善侦查监督工作机制,大力加强侦查监督队伍建设,坚持规范司法、精细办案,强化司法人权保障,坚决防范冤假错案,不断提高侦查监督法治化现代化水平。

“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部署。2015 7 1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授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北京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为期两年的提

起公益诉讼试点。2016 11 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审议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工作情况的中期报告。

常委会组成人员普遍认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注重顶层设计,加强督促指导,确保公益诉讼试点工作稳妥有序推进。试点地区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初步成效。大家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监督,全面评估试点成效,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确保试点任务圆满完成,依法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检察职能特点的公益诉讼制度。

农林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

推进科技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在农林业发展领域,国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2016 12 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农林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报告。

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 提高到56% 以上,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43% 提高到48%。总体上,我国农林科技整体研发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居领先地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

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林科技创新工作,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农林科技自主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林业发展已进入更加依靠科技进步的新阶段,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农林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农林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希望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坚持农林科技的公益性定位,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农林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农林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为农林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