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无成法:一严一宽殊途同归(下)
文/刘绪义
宽父梁启超:宽在潜移默化
梁启超,是中国家教史上又一个成功的范例,所谓“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长子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梁思永,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梁思忠,西点军校毕业;梁思庄,图书馆学家;梁思达,经济学家;梁思懿,社会活动家;梁思宁,新四军将士;梁思礼,导弹和火箭控制专家。和曾国藩相比较而言,他的教子之道,可谓是史上最宽的了。
梁启超始终将子女看成平等亲爱的朋友。女儿梁思庄有一次考试不理想,闷闷不乐,梁启超知道后立即给她写信:能在37 人中考到第16 名,真不简单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用相当努力便好了。
他对子女的关爱首先表现在称呼上,诸如大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老Baby、达达、忠忠等等,毫不掩饰对子女的爱,让每一个子女都觉得自己最受宠。有一次他给梁思庄写信,信中说:“小宝贝庄庄:我想你得狠,所以我把这得意之作裱成这玲珑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给你。你姐姐呢,她老成了不会抢你的,你却要提防你那两位淘气的哥哥,他们会气不忿呢,万一用起杜工部那‘剪取吴淞半江水’的手段来却糟了,小乖乖,你赶紧收好吧。”
其次,在平等的基础上对子女表达尊重,只给建议,不求照办,做无代沟的老爸。次女思庄留学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大一读完基础课,选专业时,梁启超考虑到现代生物学在中国是个空白,希望她学这个。思庄从了。但课程很乏味,思庄提不起兴趣,向大哥思成诉苦。梁启超知道后后悔不已,写信让她选择喜欢的专业,改学图书馆学,后来思庄终成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再次,他鼓励子女向学,提倡求学问不求文凭的思想,主张对子女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子女潜力。长女思顺爱好诗词音乐,梁氏亲自当她的老师,使其终成一代诗词名家;长子思成国学底子差,而他所学的建筑与人文密切相关,梁氏便写信给他:宜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某些部门,稍为多用点工夫。思忠政治热情高,在美国学政治,梁氏鉴于自己政治上的失败,对他热衷于政治很是担忧,便告诫他:你既学政治,那么进什么团体是免不了的,我一切不干涉你,但愿意你十分谨慎,须几经考量后方可加入,在加入前先把情形告诉我,我也可以做你的顾问。
第四,梁氏的家教强调趣味,认为“人的一生要有趣味,无趣味则无意义”,强调生活情趣和人生乐趣,鼓励子女全面发展。“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他希望子女们不要读死书、死读书,不求出人头地,只愿顺其自然,率性发展,找到自己的生活情趣和人生乐趣。他给思成的信中这么写道:“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
殊途同归:正确的价值引导才是家风的定海神针
曾国藩与梁启超,两个家教方面风格迥异的人物,一个最严,一个最宽,但都殊途同归。这充分说明,家教无定法,真正对子女教育起作用的就是正确的价值引导,这才是家教家风的定海神针。
其实,虽说二人的家教风格相差甚远,但其实,他们都有共同之处。那就是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是最重要的?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曾国藩与梁启超的回答是一样,绝不是富与贵。在对待子女成才的问题上,二人都认为,一个人成功重不重要?固然重要,但磨砺是比成功更重要的财富。
每块木头都是一座佛,只要去掉多余的部分;每个人都是完美的,只要能去掉缺点和瑕疵。曾国藩特别强调子女要敢于磨砺自己,他从洋人的器械那里悟出这个道理:“洋人之铜铁、树木等,一经洋人琢磨成器,遂亦精曜夺目,因思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别生精彩,何况人之于学?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一何患不变化气质,超凡入圣?”
梁启超也一样,他对孩子们说:“你们谅来都知道,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困苦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乐,才真是会打算盘哩。”
曾、梁二人都认为,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曾国藩指出,“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干不成事。”梁启超认为吃得苦才能有担当,他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去做,便是第一等人物。”在这方面,曾、梁二人都重视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重视塑造子女完整人格,梁氏还说:“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因此,生活中梁氏对子女宽,对自己严,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