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让每一部法律都成为精品

汪铁民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7年05月04日 09:30

前不久,一位读者朋友给本刊来信说:“过去一年,人大立法工作让人耳目一新。例如,张德江委员长就民法总则的起草亲自深入基层,面对面地听取百姓的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中医药法等法律就像是专门为百姓立的,让我们感到很亲切;普通百姓也能对立法工作发表意见,有的甚至还能被采纳。我们衷心希望人大立法越来越好,能为我们奉献出更多的精品。”

这是用百姓独有的视角对立法工作所作的观察,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我国立法工作所呈现出的新的气象。

的确,对于立法工作而言,2016 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在新的时代场景中,全国人大常委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加快重要领域立法,坚持立改废并举,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用一次次生动的立法实践、一部部彰显着政治智慧和民生情怀的法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征程中留下了一个个坚定而有力的足印。

过去一年,从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到积极推进制定民法总则;从审议通过有关国家安全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法律,到制定和百姓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从通过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到授权在部分地区开展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等,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断增强坚持党对立法工作领导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确保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法律制度层面进行顶层设计,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立法对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让立法与改革决策“无缝衔接”,对于全面推进深化改革至关重要。回顾2016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通过立法工作使各项改革能够按法律程序进行,确保一切改革举措都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和百姓的幸福,离不开国家的安全。在任何时候,维护国家安全都是国家治理之首重。而国家安全立法则是国家安全的基本法律保障。在过去一年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制定包括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网络安全法、国防交通法、核安全法在内的一系列法律,为国家编织了一张安全的法治之网。结合2014年、2015 年相继出台的反间谍法、国家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从全景观察这一系列快速递进的立法行动可以看出,国家安全领域的立法渐成体系,以往更多依赖行政手段的国家安全管治,也正在向法治轨道全面转型。

直面社会热点、回应百姓关切,是人大立法的一大显著特点。过去一年,哪里有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待,哪里就有立法机关的关注与回应。民法总则、慈善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医药法……每一部法律都是为百姓“量身定制”的,每一部法律都是送给百姓的民生大礼,每一部法律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和时代的温度。

深入基层,问法于民,是提高立法质量、实现良法之治的关键。为此,张德江委员长率先垂范,亲力亲为。2016 10 10 日,张德江委员长在北京主持召开民法总则草案座谈会,就民法总则草案修改和民法典编纂听取中央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部分省( 自治区、直辖市) 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意见。11月,他又前往四川基层进行立法调研。其间,他深入村居、社区,了解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情况,并前往企业工厂,就民事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权利义务问题、知识产权保护情况等问题同企业负责人交流座谈。他还在成都主持召开座谈会,广泛地听取部分地方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法律工作者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2016 10 月和11 月,李建国副委员长分别到宁夏和上海进行调研。

在常委会领导同志的带动下,调查研究蔚然成风。而放下身段、深入基层、问法于民,已成为人大立法工作的必经程序和常规动作。立法者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每一部法律都能充分体现民意、汇集民智,让每一部法律都能行得通、立得住、真管用,让每一部法律都成为精品。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