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科技创新:为农林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文/ 本刊记者 张宝山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7年05月04日 09:43

推进科技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在农林业发展领域,国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2016 12 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农林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报告。

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人员指出,我国农林科技自主创新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农林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与新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希望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坚持农林科技的公益性定位,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农林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农林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推进农林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农林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农林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2015 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6% ,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48% ,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 61%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63.8% ,森林覆盖率 21.66% ……

“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证明,我国的农林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陈光国委员表示。

报告指出,到“十二五”时期末,我国已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层级架构完整,涵盖科研、教学、推广的农林科技体系,机构数量、人员规模、产业和学科覆盖面均为全球之最。

“农林科技工作为我国农林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特别是对我国的粮食安全贡献卓越。超级稻、杂交玉米等新品种目前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农林科技工作的进步,解决了农村的很多问题。”苏晓云委员说。

近年来,中央投资累计投入近60 亿元,建设3 万个乡镇农林技术推广机构。中央财政每年投入26 亿元补助资金,支持基层农技推广工作。

“我国在农林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一进步得益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全面和持续稳定的支持以及科技部一些重点基础研究计划的支持。”邓秀新委员表示,国家对于农林领域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给予稳定支持,使农林科技研究的系统性和问题针对性增强,成果应用率提高。

报告提出,近年来,我国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对青年农场主、种养大户、农机手、农民合作社骨干、返乡农民工等进行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已达1272 万人。

“培育现代职业农民,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必经过程,希望这个过程走的时间更短一些。”列席常委会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高丽朴说。

报告显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2015 年粮食亩产比2003 年提高76.7 公斤,一些地方已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或负增长。

“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和负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这都是农林科技创新带来的很大亮点。”郭凤莲委员表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林科技整体研发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居领先地位,我们备受鼓舞。

农林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报告提出,虽然农林科技创新取得很大成绩,但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农林业现代化发展的全局来看,从推进农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绿色发展、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新任务来看,还存在着明显差距。

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包克辛指出,农林科技体系主要包括科研、教学、推广三大领域,我国农林科技的管理体制是20 世纪50 年代学习借鉴苏联体制建立起来的,按条条块块分属不同的部门和各级政府管理。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通过通达各个层级、各个领域的指令性计划,确定各单位的职责、任务以及相互间的分工协作。

20 世纪90 年代,我国转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原有的计划手段逐步消亡,市场导向的单位自主权扩大了。由于缺少了体制上的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和引导,于是产生了报告里反映的上下一般粗、同质化发展、低水平重复、创新转化效率不高、研发机构成果推广无渠道、基层推广机构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等一系列的问题。”包克辛分析称,这也是报告中提出的基础性科技工作积累和核心关键技术供给不足、前沿和突破性技术成果少、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发与技术推广脱节等问题存在的本源。

“在参加多次调研座谈中,我听到专家、学者、各层级有关人员反映最多、呼吁最强烈的意见,就是要求深化农林科技体制的顶层设计与改革。”包克辛说,一些同志还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方向,就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将现行多头管理、各自为战、无序竞争、碎片化发展的原计划经济遗留体制,改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同时,积极支持发展有实力的涉农企业作为农林科技创新的主体。而不是穿旧鞋走新路,满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小改小革。“我认为这才是从根子上解决现存主要问题的治本之策,建议国务院予以重视。”

刘振伟委员在审议中建议,要稳定增加农林科技投入。“我国农业竞争力不强,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产业特性决定了农林科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特征,政府不投入,别无他途。”刘振伟说,基于农林科技的公益性特征,要进一步加大农林科技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以稳定支持为主、适度竞争为辅的科研经费配置方式,不要让科研人员把时间过多地浪费在争项目、争经费上。

刘振伟委员还建议,要切实强化农林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对原始创新杀伤力极大。”刘振伟分析,现实中,对品种选育中的修饰性、模仿性品种多,同质化严重问题没有法律法规约束,原始创新人花费多年培育的品种,被他人简单修复模仿后,就可以进入市场销售,畅通无阻,这对原始创新是极大的“创伤”。“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尽快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制度,建议抓紧启动立法或修法工作。”

农林科技推广体系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车光铁委员建议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林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他分析称,从目前基层实际情况看,特别是在乡镇以下层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队伍建设、基础建设、作用发挥等方面,仍有很多困难因素。“对此,建议应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基层农林科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定位,在有效加强组织架构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组织及科技人员,广泛深入参与基层推广工作,切实实现在基层中创业、在实践中创新,有效解决农林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车光铁说。

杨震委员

苏晓云委员

郭凤莲委员

邓秀新委员

陈光国委员

农林科技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苏晓云委员在审议中提出,要切实加强基层农林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农村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尤为重要,要稳定队伍、提升素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苏晓云表示,要加强培训工作,造就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切实解决“谁来种田、谁来养殖”的问题。

“培养一些现代农民、职业农民是对的,但实际在最基层一线种地的大多数农民还是50 岁以上没有太多科技知识的靠‘老经验’种地的农民,这就需要有相应推广人员的指导。”王刚委员认为,把研发和推广的体系进行更加科学的研判,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注重完善体系的布局,总结有效经验,对农村的农林科技发展更为重要。

陈光国委员指出,当前最突出、最要紧的问题是如何切实加强农林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技术应用推广人才的学校教育培养问题。现在,“农”字头的农业高等院校不是合就是砍,已经由63 所减少为26 所,砍掉了60%

“农业人才学校培养教育的现状与我们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是否相适应?与广大农村对农林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的需求是否相适应?与报告中所提出的科技杰出人才、实用技术推广人才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是否相适应?”陈光国接连发问。

“在整个农林科技体制改革过程当中,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包括政策的倾斜、政策的导向等方面,给农村的基层农技人员必要的倾斜政策,进一步强化基层建设。”买买提明. 牙生委员说,农村农业专业人员的数量很少,大学毕业生不太愿意去,现有的农技人员知识老化、年龄老化,农技人员青黄不接,这些问题应该认真解决。

“农村特别是偏远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林科技水平落后很大程度上和教育有直接关系。”杨震委员建议,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包括解决代课教师、民办教师的工资问题,把基础夯实了,加上一些高端人才,才能使农村的农林科技面貌有进一步的快速改善。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