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县人大:专题询问+ 测评+ 公开+ 问效= ?
“关于加快县城三大桥互通公路的建设问题,从2012年开始,我们年年都提建议,年年都得不到重视和解决,现在提都不想提了。”2015年2月,永兴县人大代表李鹏在县人大网站的留言流露出些许无奈。
“三大桥互通公路通车了,进出县城既通畅又便利,群众拍手称快,我们这代表当得特有成就感。”2016年9月,李鹏代表再次留言,透出满满的自豪。
其中的深刻变化,源于永兴县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的“较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晓云介绍,自2012年首次开展专题询问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形成了“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公开+跟踪问效”的工作模式,直击问题,务求实效。
随机提问,代表真“辣”
“县城人口急剧增长,休闲场所明显不足,设立城东生态公园为什么迟迟没有提上日程?”“三大桥上下互通公路建设规划究竟什么时候出炉、什么时候动工、什么时候完成?”“校园周边的小作坊、小摊贩屡禁不绝,怎样处置,由谁负责?”
在2015年4月的重点建议办理专题询问现场,常委会组成人员及代表们“连珠炮”式的尖锐提问,让被询问者为之一震、应接不暇。对于含糊其辞的回答,各位委员与代表“打破沙锅问到底”,不明确答复不罢休,使询问现场既紧张又活跃。
整场询问持续三个多小时,一些被询问者被问得直冒汗。县交通运输局负责人楚金山会后与委员交流时,坦诚地说:“这场询问,比我参加科级干部竞聘还紧张、还难应对。能考验工作熟悉程度,催生工作责任感、整改紧迫感。”
据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周德易调查,凡是接受询问的部门,都感受到“压力山大”,整改迅速;而参与询问的委员和代表,均深受鼓舞,纷纷深入调研,以便拿准“七寸”、问准“症结”。
现场测评,标准真“严”
县人大常委会为避免询问者“问了白问”、被询问者“一答了之”,对被询问者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当场宣布结果。测评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次。
“县教育局满意10票,基本满意9票,不满意4票;县规划局满意20票,基本满意3票;县食品药品监督局满意19票,基本满意4票……”2015年10月29日,《永兴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的决定》落实情况专题询问会上,作为主管部门的县教育局,是获得不满意票最多的。“我们的工作确实面临许多困难,但这绝不能作为借口。下一步,我们将勤调度、勤督查,开展‘回头看’,对存在的问题立即整改,打造精品工程,争取2016年4月份完成工期。”县教育局负责人陈声繁诚恳表态。
全程录播,监督真“公开”
“专题询问的议题,是群众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必须让广大群众参与到监督中来,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陈晓云主任如是说。为了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县人大常委会对专题询问实况进行全程录播,通过县电视台滚动播放一周。
每次播放后,县人大常委会的值班室电话格外繁忙,信访接待室格外热闹,县人大网站的留言格外火爆,群众纷纷来人、来信、留言,针对专题询问议题反映动态、指出问题、提出建议。据统计,仅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专题询问议题,就接待来人来访32批次,收到来信63封、留言560余条,有的反映个别乡镇建设进度偏慢,有的建议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有的直指食堂伙食不理想,等等。
跟踪问效,成果真“实”
每次询问后,县人大常委会相关委室都及时认真归纳梳理询问情况,形成审议意见,向县政府进行交办,并要求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办理情况,使专题询问始于“问”、经于“答”、落于“做”。
“县城街道的井盖松动现象没有了”“城东生态公园安装路灯了”“我的孩子能够在老家住校了”,一些代表和群众通过在县人大网站上留言,对专题询问议题的办理成果给予肯定。截至目前,专题询问所涉议题事项均得到较好落实。三大桥互通公路于2016年1月建成通车;旧城提质改造新增投入600余万元,用于管网下地、公厕建设、休闲场所以及设施修缮;城东生态公园已完成整体规划,正在逐步实施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累计投入4500余万元,先后建成23所,圆满完成全县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所的目标,共接收农村寄宿学生1694人,为启动建设之初的7倍。
陈晓云主任说,县人大常委会将把专题询问作为一种常态监督手段,每年坚持安排2至3个专题询问议题,促进事关民生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获得更多福祉。可以说,“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公开+跟踪问效”就等于“不走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