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
汪铁民
12月4日,是第三个国家宪法日。
在第三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了“五四宪法”。设立“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对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推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努力为普及宪法知识、增强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宪法实施作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开宗明义、言简意赅,重申了宪法的地位,表达了我们党和国家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坚定决心。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宪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新形势下宪法宣传教育,推动宪法全面贯彻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2014年1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设立国家宪法日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在国家宪法日期间作出重要指示,这足以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高度重视。
就在第三个国家宪法日这一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央宣传部、司法部、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在杭州共同举办2016年国家宪法日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王晨出席并讲话。王晨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就如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宪法全面贯彻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
此次国家宪法日座谈会安排在杭州举办,是因为杭州和“五四宪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泽东主席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成员来到杭州,历时77天,运筹帷幄,夙兴夜寐,主持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初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63年前,毛泽东主席在启程赴杭州起草宪法的列车上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这句话实际上包含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依宪治国的执政理念。
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过程中,从酝酿、起草、讨论、修改、定稿,到颁布实施,其间形成了大量文件。这些珍贵的历史文件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领导人艰辛探索依宪治国的生动写照。它们全面、生动地记录了“五四宪法”从构思到颁布的整个过程,真实地反映出毛泽东同志对宪法所倾注的热情,反映出老一辈革命家对确立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憧憬,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期待和向往。
设立“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就是“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使后来人能更好地了解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怎样诞生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是怎样起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以此来表达对历史记忆的尊重,对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老一辈革命家的敬仰。
历史不仅仅是一连串事件和人物的记录,更是一整套历史观念和价值内涵。“五四宪法”总结了历史经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年的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贯彻了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虽然时间过去了六十多年,但“五四宪法”的原则和精神并没有过时。
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今天从来就是安放在昨天的基座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是一天形成的,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注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的设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历史的契机,它提醒我们:牢记昨日的来处,看清明天的去向。